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政治、经济),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政治、经济),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1、政治形势国际:帝国主义列强包围、封锁;国内: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兵变),反动敌人也在待机而动。2、经济形势面临严重危机(或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2、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3、影响一方面: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认识: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史论共享)1、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权2、主要内容农业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政策:解除工业国有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取消实物配给制3、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4、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1、概念理解: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表现政治上: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史论共享)经验:1、“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教训:1、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2、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3、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4、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四、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一)、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改革: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经济改革:农业: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最终结果:失败主要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政治改革: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经济改革:在国营企业推行改革(加强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结果:失败主要原因:只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的调整(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修改宪法,删除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抛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结果:苏联解体对苏联改革的认识(史论共享)(总体)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3、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4、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启示:1、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2、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本文标题: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8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