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讲稿
1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1.远古时代,出现了萌芽,有灵魂不死观念(原始人认为人们的意识或思维不是他们身体器官活动的产物,而是一种独特的寄予人的身体躯壳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躯壳的灵魂的活动)和万物有灵观念(在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之上,推人及物,他们把灵魂赋予动物、植物和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在一切生物身上,在一切自然现象中,如同在他们自己身上,在同伴身上,在动物身上一样,统统见到“灵魂、精灵、意向”)2.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出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思维被看做是比物质更为根本、具有无限创造源泉的独立精神实体)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世界是自然存在的,不是有意识、思维所产生的,而意识、思维则依赖于物质,由物质所派生的)这样,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家们不得不探讨,不能不回答的共同问题。像黑格尔曾经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和统一,是近代一切哲学的中心问题。费尔巴哈也曾说过“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他把这个关系问题也看作是整个哲学史围绕的中心。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实世界究竟是由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自在存在着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第一性的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全部内容。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主义立场,或从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史上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意义的方面和认识论意义的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时侧重于本体论方面,有时则侧重于认识论方面。在前资本2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重于本体论方面;到了近代和现代,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认识论方面。这种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是时代赋予哲学研究的新课题和需要开拓的领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体论的重要性,割裂哲学基本问题两个突出方面的内在联系。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论,本体论研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自从哲学产生以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普遍地成为哲学家们必须加以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哲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解决,才建立了不同的哲学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形态,这些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在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但二元论不可能坚持到底,因为它又想凌驾于思维和物质这两个平行本体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本体,即上帝或神。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自己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1.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明时期陆王学派的所谓“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的观点。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大体上可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在物质的概念中会进一步说明三种物质观)(四)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意义)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也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2.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3.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二、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的概念根据对物质概念理解的不同和对世界物质统一性说明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第一种形态),是建立在古代实践方式和朴素的科学意识基础之上的。试图从某些物质形态去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生于水,有复归于水,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第二种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这种物质观与近代科学密切相关。近代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有重要进展。首先,它将物质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广延性而不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这就在原则上能够适用于说明任何事物,超越了朴素唯物主义,增强了说服力,其次与广延性相关,把物质理解为任何一种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这就与唯心主义将世界本原视为精神性存在的观点划清界限。缺点: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从感觉论原则出发去规定物质,可能导向对感觉之外客观存在的怀疑,并可能被贝克莱那样的唯心主义者利用来攻击唯物主义。把广延性理解为物质的最根本规定,有可能把物质本身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些层次如原子等,并把某些不具有形体的自然现象如能量等排除在物质之外。此外,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将人与世界分割开来,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不能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陷入了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以往的唯物主义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这就是只从客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只着眼于解释世界,离开实践去论证物质第一性原则,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理论困境。针对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严重缺陷,马克思主张还必须“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必须“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列宁指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正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列宁提出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可以把物质概念理解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简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形态表明: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超越感觉论,在实践中理解和确证)第二、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唯物主义贯穿到历史领域奠定基础)第三、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从可感觉性规定,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第四、这一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的。(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
本文标题: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9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