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二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张义泉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心理发展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的联系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发展过程乳儿期(0—1岁)少年期(11、12—14、15岁)婴儿期(1—3岁)青年期(14、15—25岁)幼儿期(3—6、7岁)成年期(25—65岁)童年期(6、7---11、12岁)老年期(65---)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1)口欲阶段(0-1岁左右):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源自咬牙、咬东西。(2)肛欲阶段(1-3岁左右):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肌紧张的训练。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幼儿喜欢通过推迟或延长排便时间来获取性的愉悦。(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此期儿童能分辨两性,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5)青春期阶段(13-18岁左右):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开始成熟。其特征是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个体在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些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一)心理适应阶段(大一)(二)全面发展阶段(大二、大三)(三)职业定向阶段(大四)(一)大学生的认知特征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二)大学生的情意特征1、大学生需要发展特征2、大学生动机发展特征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4、大学生人生观特征5、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6、大学生的情感特征7、大学生的意志特征(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征1、自我意识及其结构2、自我意识的发展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认识的特点(2)自我体验的特点(3)自我控制的特点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5、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1)正确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有效控制自我(4)不断完善自我四、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一)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二)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三)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1、大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2、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第四章学习理论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联结派)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派)三、奥苏伯尔的想学习理论(认知派)一、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联结派)1、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可以狗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为例。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以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2、强化理论(1)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2)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3)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4)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5)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二、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1、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方法(提出假设、调查、推测)、基本态度(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对自然界基本秩序的确定态度、深信这种秩序能够发现的态度、对于发现的兴奋感等)。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以容许其他很多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就是要从事物的根本联系上去把握事物。2、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思想提出的背景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知识的快速增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社会公认的、值得其成员不断关心的那些重大的问题、原理和价值上来。布鲁纳提出,学校应致力于教好一门学科的性质即结构,而不是教一门学科的全部的细节和事实。3、注重基本结构的早期学习布鲁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是指教学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匹配,这类似于一种“翻译”工作。启示:(1)应注重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2)一个学科(discipline)就是该领域所特有的一套思维方式。5、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发现学习的优越之处:(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动自主的思想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材料,而是探索利用材料的方法。(2)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的利好途径。(3)使学生体验新发现的喜悦,促使其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1)发现学习适合于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儿童;适合于年长学习者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阶段;适合于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适合于学习探索问题的方法。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于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2)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3)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接受学习的教学指导比较容易掌握。(4)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接受学习有时间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发现学习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5)发现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6)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7)无论是对于概念学习,还是对于规则学习,目前并没有发现二者之中那一种学习方式占有优势。有指导的发现在许多方面优于纯粹的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一)有意义学习的观点: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3)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第五章大学生的知识获得一、知识的表征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储存的方式。1、陈述性(描述)知识表征方式:命题、表象、线性排序和图式。2、程序性(操作)知识的表征方式:由一套产生式系统来表征,主要包括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二、知识的获得(一)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三、知识的保持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一)学习的迁移及其分类1.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2.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二)影响迁移的基本条件1.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是迁移现象发生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也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如果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不同或相反,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启示:1.注意教材内容的适用性;2.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同类或类似的内容安排在一起,以便利用迁移的规律来使学习得到简化;3.对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技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启示:1.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概括出支配事实的原理和原则;2.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把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上;3.在教材呈现的顺序上,最好从一般到个别,体现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4.教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提供恰当的实例,使学生懂得如何把实例与原理搭配起来。3.学习的定势定势:亦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进行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倾向或趋势。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学习的定势:泛指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学习或作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启示:1.鼓励学生建立一种寻找事物相似性、同一性的态度、习惯或定势。2.注意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
本文标题:第二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9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