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学生心理疏导(二十个专题)
中学生心理疏导实例专题一交友心理疏导交友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人对学生交友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需求,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61.1%的学生结交伙伴在三个以上,29.3%的学生结交伙伴在十个以上,他们有的是本班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小学的同窗,有的是通过同学间相互介绍的,还有的是在踢球、甚至是打架时认识的。交友使学生们有了一个没有老师管束,没有父母唠叨的自由天地。他们年龄相仿,兴奋点又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起学习、活动,甚至于各种违反纪律的事。他们在这个天地里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调查你的心里话最愿意对谁诉说?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竟有85.7%的学生愿意把心里话对自己的同学、伙伴说,而只有7%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除了其他原因外,主要是中学生正处在自主意识逐步增强的时期,他们逐步增强的自尊心与初步的成人感需要人注意和尊重,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伙伴中才能得到。因此,交友心理在这个时期发展特别迅速。中学生思想单纯,喜交往,伙伴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一般地说,在中学时代建立起来的友谊是终身难忘的。伙伴之间互相敞开自己的心扉,无话不谈。他们互相商量问题,互诉烦恼,同享欢乐,分担痛苦。他们的交谈内容非常广泛,有时也会谈论异性与性的问题。在伙伴之间,无拘无束,一起谈笑,一起活动。他们期待伙伴理解自己,鼓励自己,成为自己的参谋,能关心自己,提醒自己,甚至对自己的性格提出意见。因此中学生友谊的内涵与结构比小学生深刻和稳固,具有一定的择优性。中学生交友的另一特点是:伙伴之间大都是个性和兴趣相近的人,他们在学业、能力、性格、爱好等方面都很接近。但也有些例外,伙伴之间性格各异,却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所以找个性不同的人作为自己的好朋友的现象,也时有所见。中学生交友不仅在感情上有依恋的特点,而且往往把友谊作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上认为,与伙伴的友谊是学生心理发育成熟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喜合群,不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生存力不强、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各有亲疏远近之分,但一个班里却少不了有大大小小数目不一的自然群体,它是组成班集体的细胞群,它影响着集体的形成或分化。班主任要关心每个以友谊为基础的自然群体,了解它们的交往与友谊的基础,引导每个自然群体向着有利于班集体形成的健康方向发展。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不仅取决于他本人在集体中的表现,也取决于班级的心理氛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交友方式,构成了班级中不同层次的交际群,他们不仅在心理发育上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在品德、学业等方面都在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感情上互相交流、认识上互相沟通的过程。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交友环境中,会使人的个性心理取得协调一致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毕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对是非的分辨能力和对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都还不强。同学间的友谊既可以成为他们相互促进、互相帮助的动力,也可能因引导不当而互相沆瀣一气,甚至因讲义气而违纪犯法。因此,如何理解学生对友谊的心理需求,并创造一种较好的环境气氛,指导学生正确择友,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交友心理的疏导中,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1.全面关心了解。中学生友谊的基础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兴趣爱好一致;有的是为了在学习上相互帮助或在课外活动中共同完成某项科技制作任务;有的是在班级工作中互相支持、协作;也有的是为了闲逛、逃学、打架而结合在一起。所有这些,都是形成某一些人交友的纽带,掌握这些学生交友的内容和心态,才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做好个别引导工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在三十年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过一种所谓社会关系测量法。具体做法是,老师向每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班级春游活动,你最愿意和谁编在一个组活动,最不愿意和谁在一起?用这种方法来探索同学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情况。由此,莫雷诺发现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三种类型:一种叫人缘型,他们在班内地位高、被人选择的机缘多、所受的排斥少;第二种叫嫌弃型,他们常常是班级的后进生,在班内地位低、受到选择少、受到排斥多,第三种叫孤立型,他们学习平平,不爱抛头露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很积极,他们既不被人选择,也不被人排斥。调查表明,最受人欢迎的学生是愉快的,他们热情、友善、诚实,能体谅别人,为人分担忧患,不自私,并能自我控制。2,耐心细致引导。如何使学生不自觉的交友心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交友中的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将增强行为的自控能力,使交友实现良性组合。班主任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例如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友谊范例;讲述青少年修养知识;开展班级、校际的联谊活动;组织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表彰能以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为原则的交友事例。通过这种日常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的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交友心理。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在每个同学周围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使之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乐趣,同时培养社交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在交友中出现矛盾,也易通过教育和疏导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3.积极的预防和矫治。每个自然群体应该成为集体肌体中健康的细胞,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病变,而此时集体观念将成为病变的对症良药。由于中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极易受社会上某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会给友谊蒙上一层江湖气味,使互助互励异化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给社会和集体带来一定的破坏性。这类交友中的不良倾向一旦出现,强使散伙不是办法,而应通过各种工作强化集体观念,淡化小团体主义,不是对他们孤立、歧视、放任,而是更多地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之中,对他们的交友心理需求给以更多的理解、关心、满足,使之感受到友谊的正确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熟,摆脱江湖义气等落后意识的影响,使友谊转入正当的轨道。专题二竞争心理疏导竞争意识近几年来在人们的心理上不断地强化,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要在竞争中创造、开拓、成熟,即在竞争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首先要具有健全的竞争心理。因此,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健全的竞争心理,是今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学校、社会开展的各种知识竞赛,各类智力测验,都是为了利用竞争心理,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并从中发现人才。一般地说,青少年的竞争心理既复杂又单纯,且易走上极端,有时竞争仅仅以压倒对方为目的。因为他们竞争的环境是学校,竞争的伙伴是同学,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各类文体活动,竞争的目标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了满足青少年好胜的心态。所谓少年气盛,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憋着气干。这种竞争的心理状态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由于好胜或嫉妒而使竞争带来的结果,不是共同提高,而是两败俱伤,即伤了和气又积下怨恨,这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极为不利。我们的竞争是在同一的大目标下,开展友好的、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推动的竞争。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由一点而推向全面,既使整个集体奋发向上,又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必须明确和公开,机会均等,使每个参加者都具有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有的学生喜欢正面较量,不喜欢暗中赶超。他们希望赢得有理,输得信服。但目下某些学校事先不打招呼,考试后则按优劣公布名次,甚至在家长会上宣读,这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家长们感到十分难堪。因为这种刺激的心理压力很大,其带来的结果是使一部份学生自卑、消沉,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后果不良。即使一时获胜的学生,在短暂的兴奋之后,竞争心也往往难以持久。因此,为了键全学生的竞争心理,必须消除那种带有羞辱性的病态竞争,不然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的学生竞争心理非常脆弱,他们不敢公开地表示要参与竞争,如对公开的知识竞赛、智力测验往往袖手旁观。他们是明不争,暗中争,仅仅是为了超过对手。因为这样,万一失败了,也人不知,鬼不觉,不会影响自己的面子、而一般地也不会影响其继续努力的积极性。这种竞争目标短浅,缺乏更高的追求,也谈不上在学习上有所开拓、有所创造。其原因或者由于自卑心较重,或者由于个性特点(如沉默、孤僻),或者由于怕失败、丢面子,或者由于个人的某些习惯的影响。在极端情况下,受不健康的竞争心理驱使,甚至不惜采用错误的竞争方式去排挤对手,使竞争陷入勾心斗角的歪道。某校有位同学,为了在学校舞蹈表演中出类拔萃,竟把优于自己的一位同学暗中摔伤。对于学生的竞争心理,既要给予积极的鼓动,又要给予耐心的疏导。启发他们把竞争的目标放大一些、放远一些,避免追求一时的痛快和满足。同时要鼓励竞争心理不强或较弱的学生丢掉思想上的种种疑虑,在竞争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上的承受力。关于这方面,上海市向明中学的一位班主任有较成功的经验:他针对班内学生学习努力,成绩突出而竞争意识不强的特点,机敏地抓住班内一位同学参加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选拔赛并取得好成绩为契机,教育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投身建设,应该在中学时代注意自己心理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时在班内开展要竞争不要妒嫉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竞争欲望。结果在这一心理因素的推动下,他的班级接二连三地获得各种竞赛的优胜奖。(这个班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的人数竟有54人次之多,获得名次的也有13人次。全班有那么多的学生获得全国竞赛的参赛资格,实属不易。)特别可贵的是,这位班主任对于参赛而未能获得名次的学生,也能及时做好心理平衡工作,使之继续保持上进的势头,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竞争对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是一种考验,只有健全的竞争心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发挥得更好,所以坚强的竞争心理比竞争本身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全学生的竞争心理,还要在着眼于目前的同时放眼于未来,要不断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不断地扩大竞争的目标。以班级为起点,敢于在全校、全省乃至在全国的重大竞赛中,与同龄强手一试高低。只有从年轻时就培养起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奠定良好的思想与心理基础。专题三虚荣心理疏导虚荣心理并非是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成人亦多有虚荣心,甚至比中学生还严重。但成人的虚荣心多半在青少年时代,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形成的。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确立的时期,他们在如何正确对待荣誉的问题上,心理上会出现种种复杂的反应,其实质是求真还是求假的问题。求真还是求假?回答无疑是显而易见的:要真不要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确有人会弃真择假,以假求荣。他们之所以作假,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受虚荣两字的支配。何谓虚荣?即是表面上的光彩,但其实是不存在的荣耀。有句俗话:打肿脸充胖子,可以说是对虚荣心的非常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虚荣不完全是心理上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道德上的偏差。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在心理上的畸形反映。虚荣心使人的行为不是首先去服从于社会利益和行为规范,而是获取自己的某种荣誉,为了博得周围人们的注意和欣赏,而且为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去弄虚作假,当日常行为完全为显示个人的动机所左右时,虚荣心就成了个人的品质问题。古往今来,因为图虚荣而误入歧途、受骗上当的,为图虚荣而浪费青春、荒芜学业的,为图虚荣而身败名裂的,确实大有人在。故而对中学生的虚荣心理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必须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疏导,及早消除这种萌发状态的有害心理。虚荣心还有其顽固性,与社会的某些世态分不开。在今天,虚荣心理仍在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年青一代身上,如某中学曾经发生过一条金项链的风波:有位女同学,为了炫耀自己,在个体摊贩上化几角钱买了一条镀金的铜项链戴在颈上。她对同学们说,这是她过生日时,父母送给她的礼物,以显示她家里富有,不料过几天,金项链不翼而飞,被另一位女同学偷去了。偷金项链的女同学,早就梦寐以求在自己的脖子能添一条真金项链,强烈的占有欲使她不能自控,于是干出了有失体面的行为。结果,西洋镜被揭穿,一个是以假充真,一个是以假当真,她们两人都在一条金项链
本文标题:中学生心理疏导(二十个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0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