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分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日增,社会多元思潮涌现,各种消极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有所浸染。而通常的教育形式,学生的角色往往是“客体”、“旁观者”,缺乏主体性,由此学生的道德愿望、情感需要、行为要求都被忽视了,学生被动地参与、接受、实践。学校教育有时陷入“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活办法不会”的尴尬困境,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寻求育人新方法成为教育者的迫切追求。教育戏剧在域外非常流行,成为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其教育特性作初步探讨,旨在对其引介和研究方面做一些尝试,以期求教教育同行,助力提高育人实效。一、教育戏剧概说戏剧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形式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哑剧、木偶戏等。“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①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将戏剧的方法引入教育,成就了教育戏剧的发展和研究。“教育戏剧的重点不在故事戏剧化或扮演戏剧,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有关的更多内容(NellieMcCaslin,1996)。”②台湾学者张晓华认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为依据,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③因此教育戏剧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通过戏剧的形式加以提炼展现,突出和强化戏剧的教育功能,即通过戏剧的形式来传递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参与者和观摩者从中受到教育。可见,我们平时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情境教学法”等形式都采用了教育戏剧的方法,除此而外,通常意义上的课本剧表演、校园情景剧、校园心理剧等形式都是以教育为目的展开的活动性戏剧,亦属教育戏剧之列。二、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教育与戏剧密不可分。教育关注个体;戏剧关注的是个体的个性,每个人本质的独特性。④教育戏剧借助戏剧形式完成教育任务,因而它既有戏剧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在教育戏剧中,教育是内容,戏剧是形式;教育是核心,戏剧是载体。育人是教育戏剧最一般的和唯一、根本的特性,是教育戏剧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存在的根本价值。教育戏剧吸引人的耳目,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境界,促进人的人格养成。突出育人特性是对一般意义上戏剧教育功能的放大和深化,因而成为教育戏剧的本质属性。只要教育戏剧存在,这种特性就永久地起作用,它贯穿教育戏剧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效果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表现出浓郁的教育意味,其特性分述如下。(一)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在于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以学生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其在活动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收新鲜事物较快时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传情达意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学生敢于尝试、勇于表现的特点非常适合表演。教育戏剧应用角色扮演技术,通过演出活动使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包含当事人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对情境的定义或解释以及做出反应的复杂过程。一个人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确定行动取向,并根据互动对象的特征和具体情境进一步选择并采取某种行动,互动对象按照同样的机制做出反应,反思自己的前一个行动并继续下一个行动。如此循环并持续下去,完成整个表演的过程。一方面,角色按规范做出行动;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场的情形随机应变,表现出扮演者的能动性。学生好奇心强、表演欲强、自尊心强的特点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育戏剧。学生自己编、导、演的过程就是其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学生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出发编创戏剧,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提炼,再根据他们的心理和语言特点编成生动活泼、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戏剧。在排演过程中,每个演员都是剧本的改写者和体验者,他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剧本进行完善。同时,他们要对人物对白、时空处理、虚实场景等方面做大量探索,他们甚至不知道一些具体的戏剧专业名词,而其表现手段却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荒诞派戏剧、后现代主义戏剧等戏剧流派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看似稚嫩的作品中了。“演的是身边事,说的是心中话,解决的是自己事”,从而达到自我展示、自我启发、自我改变的教育目的。所有参与者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既认识社会生活,获得某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认识自己的潜能,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戏剧作为表演艺术,表演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感人的台词和形象化的动作来传情达意。而要具备较强的表演能力,“演什么像什么”,就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表演技巧、全方位的舞台修养和适宜的分寸把握,使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有血有肉,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些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磨炼。因而每一次的打磨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体验就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二)互动性伽达默尔强调戏剧“是一种本质上需要观众的游戏行为……在观赏者那里它们才赢得它们的完全意义”。⑤教育戏剧可以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装置,没有其他一切,只要表演和观众存在,戏剧艺术就存在,教育意义就存在。这种表演是现场的,它没有其他影视教育片的距离感。在演出中,演员在演出空间中把自己作为材料,通过身姿形体、语言动作、情绪意识等手段,表现人物性格。演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即时的,演员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处于共同实时的相互刺激、交流状态中。演出的表演感染着观众,观众受演员、剧情感染,又以自己的情感反应影响着演员的表演。现实生活中的学生虽来自不同阶层、贫富差别的家庭,观戏的座位有正偏之分,但是教育戏剧开启,所有人平等地进入戏剧呈现的境界。观众是观赏者、是评判员、是参与者,观众之间相互感染形成强烈的教育“磁场”,所有人的感官和整个灵魂都在发生交流,整个演出现场都弥漫着教育的意味,久久挥之不去。教育戏剧的这种互动性不仅发生在演出现场,而且发生在演出之后观众的反馈和交流中。教育戏剧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戏剧,演出之后演员与观众也许不再谋面。教育戏剧中的演员和观众都是“自己人”。观众一些好的建议和设想会被演员吸收,以便进一步完善。观众之间对不同体验感受的讨论、分享强化了现场观看时的反应而上升为更为稳固的认识。演员之间分享演出时的成功与失误、体验和感悟,不仅利于下一场演出的改进,对演员自身的认识水平也是一种提高。因此说,教育戏剧的互动性不仅是即时的,也是延时的;不仅是多向的,也是多维度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其神奇和魅力赋予剧场以特殊品格。”⑥因而这种互动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也凸显了教育戏剧的育人效果。(三)合作性一个剧本的完成,从创作萌发到成功的演出,过程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回合的协商磨合,有时需要适宜的舞台、切合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等协同完成,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各个要素都需要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和集体智慧。诚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戏剧是集体的事业。一切人员,不仅导演、演员,而且包括剧场经理人、看门人、服务员在内,都应该服从于演出的思想任务,服从于整体演出。”⑦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表达创意、化解分歧、达成共识。教育戏剧由创到演的全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们在活动中体会了成功和挫折,学会了体谅与包容,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四)开放性教育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作的系统工程。某一方教育的缺位,就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某些障碍,如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解决这些问题非学校一家之责,必须三方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对此,教育戏剧有极大的空间可以有所作为。在教育戏剧中,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参与到编、导、演的全过程中来,在合作中共同寻找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只要有主题素材与几个不同的角色,便几乎足以适合任何团体作活动所需。在所设范围内,它不以剧本内的规则来限制,而是以各个学习者之努力和经验来参与。”⑧为家长演出由学生自己编、导、演反映校园生活的剧目,一方面可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家长通过观演评议、互相交流,可对孩子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而家长也可以参与剧目的演出,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心理帮助。同时,家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也会得到提高或更新。教师参与剧目的演出,展现了三尺讲台之外的风采,令学生刮目相看,同时,教师在戏剧中扮演角色还可达到如下目标:1.深入检视他人的观念与论点;2.整合语言、感觉与思想;3.增进解决问题与做出决定的能力;4.扩大经验的范围;5.研讨、阅读、写作有关戏剧的议题。⑨总之,学生、家长、教师都可通过剧中特定的角色说出现实生活中不能说、不敢说的话,从而实现了人与人的心灵交流。(五)预防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障碍性问题,它需要专门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中小学生出现此类问题的比例较小;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伴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出现,主要围绕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三个方面。后一类问题具有普遍性。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健康地成长、成熟;如解决不好,也可能发展成前类问题。戏剧与人生的现实精神需要不可分离。教育戏剧结合了表演艺术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通过学生们自己的编、导、演,巧妙地把“大道理”用“现场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个案的思考,也有共性的反映。教育戏剧与班会、座谈会等常用德育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所有成员不光是口头诉说,还必须创设情境再现,这种方式为学生发泄心理愤懑找到了途径,为如何化解心理危机提供了范例。教育戏剧不仅能使参与编排和演出的人得到启发、助力成长,也能对观众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演出内容可呈现学生中某种典型心理问题的形成、发展及解决的过程,而参演就是体验、理解、感悟、升华的过程。参演者通过参演过程逐渐意识到合理的需要、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掌握相应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实施正确的行为,从而自觉地进行心理调节。另一方面,观众可以从舞台上看到自己、同学或教师的影子,真实地体会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尽量避免某些心理困惑的产生,怎样通过有效恰当的方式化解此类问题。可见,教育戏剧突破了一般教育形式固有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回眸与展望历史沉淀着诸多思考。以传统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在中国历史悠久,向来注重教化功能且深受民众青睐。19世纪后半叶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现代戏剧逐步发展起来并承载了匡时济世的目的,催生了中国校园戏剧。百年清华一路走来,虽几经颠沛流离,但其始终高擎教育之精神。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和学者莫不与清华大学的戏剧活动有着血脉联系,如洪深、余上沅、梁实秋、罗念生、孙大雨、陈麟瑞、李健吾、孙浩然、曹禺、张俊祥、杨绛、英若诚等。从1916年成立“游艺社”算起,戏剧活动虽经战乱、迁校等动荡,但毅然坚持不懈。该校对戏剧的开展给予制度保障。1919年《清华一览》所载“演剧规则”条目,第一条就阐明“本校准学生於课余之暇化装演剧,俾为将来处世时现身说法之练习。”⑩1914年南开成立新剧团,该校校长张伯苓坚信舞台、学校和世界,虽事殊而理一。“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演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我不反对这种组织,因为在社会上做事正如演戏一般。”有这样开明之校长,自然从南开剧团走出了周恩来、时子周、张彭
本文标题:教育戏剧的教育特性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4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