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讲义组织行为(第一篇)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绪论1.1组织行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组织1、作为动词:管理职能之一,建立结构、规定行为、建设文化、配置资源、变革组织2、作为名词:分工与协作的系统性安排或基本框架二、组织行为管理的指导思想1、组织如何产生?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发展?实现功能的非线性增长(集成理论)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理论)节约社会成本(交易费用理论)2、组织存在与发展并不必然性,原因:内部“熵”的产生界面的存在内部交易成本的提高3、科学管理是连接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桥梁或纽带,在诸多专业管理中,组织行为管理是一项最具基础性的管理工作:一是由于组织是一个以人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二是生产率的提高、社会成本的节约、功能的非线性增长等组织效益的取得,是以个体个性的非完整性为代价的。4、组织行为管理永恒的主题:内求团结,外争发展。5、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组织内部的团结。那么,如何度量组织内部团结的程度?影响团结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Q1(t)Q2(t)F(t)=E(t)——————(式1-1)d2(t)F(Force)——代表组织系统两个不同集成单元之间的集成内力。Q1、Q2(Quality)——分别代表组织系统中两个集成单元的质量。组织盈利性组织非盈利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传统组织虚拟组织d(distance)——代表组织系统中两个集成单元之间的心理距离。E(Enviromentcoefficient)——代表环境系数(E0)。t(time)——代表时间参数。6、组织行为管理的目标:提高集成单元之间的集成内力(F↑)通过提高集成单元的质量乘积(Q1*Q2↑)缩小集成单元之间的心理距离(d↓)简化环境(E↑)1.2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内涵组织行为管理学,是研究、理解、解释发生在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现象,进而预测、引导、控制、改变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提高组织集成力,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研究对象。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现象,包括人的可见行为,以及伴随这些可见行为的心理活动规律。此外,还要研究行为主体一般质量特征、心理距离状态及环境参量。2、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及其科学管理。3、研究层次。涉及四个层次,即个体、群体、组织和外部环境。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二是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三是组织心理与行为的规律。5、研究目的。以研究、理解、解释发生在组织中人的行为现象为基础,以预测、引导、控制、改变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为手段,通过提高个体、群体、组织质量,缩小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组织的心理距离,以及改善环境,提高组织集成力,进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6、学科特点。组织行为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1.3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管理的学科地位组织行为管理,属于管理职能中组织职能的范畴,属于管理者可迁移胜任素质的培养范畴。组织行为管理学,属于管理的一般理论。二、组织行为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个体分析群层体次组织理论应用微观组织人力资源行为管理学管理组织发展宏观组织行为管理学战略管理图1组织行为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划分及研究重点。第二,组织行为管理学科的主要取向。第三,组织行为管理学相关学科的主要取向。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实用、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员工的行为。2、组织发展。其重点在于如何提出有效合作和对变化进行管理的技术。3、战略管理。其重点是研究如何确定一个组织的目标,并提出如何实现组织目标的计划。1.4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历史发展1879年,德国的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01年,斯科特发表广告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1912年,冯特的学生孟斯特伯格(HugoMunsterberg)公开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PsychologyandIndustrialEfficiency)》,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管理中,开创了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1914年,美国女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PsychologyofManagement)的著作。1924年至1932年,梅奥等人进行了管理史上著名的霍桑实验。1933年,他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人际关系理论(HumanRelationTheory)(工业社会心理学)。1947年,工程心理学正式出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有人提议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Science)。1952年,“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成立。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了一批著名学者,经过慎重讨论后,才把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1956年,《行为科学月刊》正式发行。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教授,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Psychology)这个名称代替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的研究,再到组织的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各大学的心理系转入到管理学院,特别是这些学院的研究生部。这些学院在教师队伍中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这批人中产生出来的研究项目,开始取名为“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教授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组织行为学最先在美国产生。随后蓬勃发展,在西欧、北欧、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均普遍应用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又进一步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宏观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的行为。新近,出现的诸如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集成管理理论、中间组织理论、组织伦理、学习理论、细节管理理论、界面管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等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范畴还在扩大,并不断深入。第二章研究与创新行为管理2.1研究方法论一、基本概念方法:是个较低层次的概念,指为实现研究目标在某特定环节、针对某特定局部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方法论:是个较高层次的概念,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一般途径,它构成了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一般途径或路线,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完成任务的具体细节。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研究的是是非命题,它是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思辩方法:思辨方法研究的是价值命题,它是建立在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方法:科学方法与思辩方法相结合,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二、研究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三、研究的基本步骤心理学系统学集成论微观组织行为管理学宏观组织行为管理学实验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1、明确问题。2、探索和研究有关的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通过观察--测试--实验,进行论证。6、说明研究结果。四、研究的分类1、按研究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工作研究、服务性研究。2、按研究的深度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3、按研究变量的可控程度,可分为:文献(案例)研究、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现场实验。五、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2、访问法(1)包括面谈法和电话调查法。(2)要进行有效的访问,必须遵循下列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对象能提供信息;要营造融洽的谈话氛围;访问者要具备启发、引导和控制不着边际的谈话技巧。(3)访问者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对象围绕主题谈;也可以提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事先由访问者确定好几种答案,由被访问者选择回答。3、问卷法(1)问卷调查又可分为两种:一是邮件问卷调查法;二是现场问卷调查法。(2)常用的问卷调查表形式: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观察法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控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六、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1、算术平均数2、中位数3、标准差4、结构关系指标和对比关系指标5、相关系数2.2创新行为管理创新性行为:一种新的、不寻常的但却是有效的行为。一、创新性行为过程创新性行为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酝酿、顿悟、验证阶段二、创新性个体创新性个体具有某些特征:努力个性鲜明知识广博:识文理/通古今/贯东西基础厚实:创新的过程是自然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不安于现状:高目标,对解决问题的现有办法感到不满意。坚持不懈:坚持不懈,并以旺盛的精力长时间努力工作。自我接受和独立:保持信心,独立于环境。年龄:创造性的高峰在30-40岁之间三、创造创新性的环境任务期限:提供组织任务的最后期限,可以激发创新性成就。目标:具体而困难的目标,也有利于创新行为的发生。危机:创新性往往诞生于组织危机之中。组织文化:组织过多强调遵循已有的规则和程序,而不太强调试验新的程序,不利于创新。群体异质性:许多的创新来自于异质性个体间的协作员工的培养与配置。问卷调查表类型客观型调查表描述型调查表:罗列问题,被调查者回答是否法选择法计分法等级排列法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讲义组织行为(第一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4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