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0版)知识点整理1~33页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第一章一、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2.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3.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二、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1.生产力(1)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能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3)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因此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3)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生产关系(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4.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三.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①是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②是社会的使用价值;③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交换价值和价值(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是商品缺一不可的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同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不可兼得。四、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就是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2)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它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它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五、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至关重要。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私人决定。而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对矛盾的根源。(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5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