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数3(1节案例分析)授课内容(标题)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1-2节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以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和几个有关国民收入的概念;3、掌握在两部门经济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核算方法和几个有关国民收入的概念;2、掌握在两部门经济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教学方法、辅助手段等PPT讲授,结合经济生活案例思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期中测试题目。讲授新课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国民产出决定与变动,以及国民产出与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周期、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说,事实上也就是着重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而资源利用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为什么经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商品组合不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事实上,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问题;其次,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这就是经济波动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何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情况下,得到更多的产出,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最后,现代社会是货币的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各个问题影响十分大,关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其实质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2、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1)萨伊定律;(2)利率灵活变动性;(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首先,萨伊所提出的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即一种产品的供给可以等量地创造的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基于定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市场不会存在生产过剩,也不会存在要素市场的失衡,也即市场会持续出清。其次,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rate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称为市场出清。总之,他们认为,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够成立。最后,关于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依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率的调整没能使得储蓄等于投资,其他市场中的价格,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生产不足。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销售的同样数量的商品。这实质上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商品供给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数量轴)的直线,当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时,商品价格下跌,均衡产量不变!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因此,尽管企业的名义利润减少,但实际利润却未变。综合上面的分析,古典的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不仅仅是指商品价格,还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和资本的价格(利率)——在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得所有市场出清,经济处于、至少是接近于充分就业状态,其理论基础便是萨伊法则和价格灵活变动性。因此,他们提倡,“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式的宏观经济政策。3、然而,1929年~1933年的全球性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这次的大萧条表明市场自动出清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很可能使错误的。在经历了“长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和说法”之后,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托宾语),也开创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这本书中,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场出清和货币中性等三个角度对古典经济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并初步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非自愿性失业和古典两分法的失效才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情形,而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分析的只是一种极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同样的这本书中,凯恩斯从边际消费倾向、对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和对于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等三个方面的行为人的心理因素决定了整个经济的总需求,而这时的总需求(又称有效需求)不足,换言之,市场机制没有办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并使得经济恢复稳定成为必需。此后,凯恩斯的追随者比如哈罗德、希克斯、汉森、莫迪利安尼、索洛、奥肯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希克斯、莫迪利阿尼、克莱因、托宾、萨缪尔森和汉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其核心理论是IS—LM模型,在70年代之前,这一模型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这一派的基本观点包括:首先,市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要受到随机冲击的影响,这种冲击主要引起投资的边际效率的变动,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其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可以自发恢复充分就业均衡,但所需时间相当长;再次,产量与就业主要由总需求决定,政府的干预可以影响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较迅速地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最后,政府干预经济得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相比,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更迅速。应该说,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但使这些思想成为一个易于被人接受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而且,这一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被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所接受。虽然这一派的莫迪阿尼和托宾也努力解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微观基础,提出了工资和价格的刚性问题,但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遭受到了重大打击。以凯恩斯主义反对者面目出现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大力抨击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极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首先来看货币主义,这个流派的理论包括费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货币方法的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首先,货币存量的变动是解释名义收入变动的关键因素;其次,货币需求是稳定的,经济的不稳定性来自货币当局控制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因此,国家干预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经济的关键是保持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从而实现物价稳定,为市场机制正常调节经济创造条件;最后,货币主义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出现的、被称为“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其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理性预期假说,市场出清假说,以及总供给假说。由这三个假设出发,新古典经济学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发生作用是由于随机冲击破坏了人们的理性预期,但长期中这种政策无效是因为厂商与家庭的理性预期会对政策采取对策,从而使政策失效。这就是,随机冲击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一时骗一部分人,但不能在长期内欺骗所有的人。最后来看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增长的理论:这个流派是在80年代之一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这个词是帕廷金在1984年第一次使用的,这一学派有哈佛大学的格利高里·曼昆(Gregory.Mankiw)、劳伦斯·沙莫尔斯(Lawrence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奥立佛·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Fischer)、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乔治·珂克洛夫(GeorgeAkerlof)、斯蒂格利兹,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大卫·罗默(DavidRomer)等人。这一派力图以微观为基础分析宏观问题,这种分析就是基础分析宏观问题,分析厂商、家庭与政策在劳动、产品和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并力求解释工资与价格调节失灵的原因,即工资粘性与价格粘性的问题。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在增长中的作用,把增长模型中的知识因素内在化,并强调政府增长中的重要性。5、在当代,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目标则分歧甚大。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关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存在着广泛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就业水平高,物价稳定和增长迅速。至于这些目标是不是和谐共存的,或者(在那些认为它们不能和谐共存的人当中)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目标能够并且应该相互代替,意见则比较不一致。至于不同的政策工具在实现这些目标时能够和应该起什么作用,意见就颇为分歧了。”(费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衡量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要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国民收入的核算便是这套方法的核心,而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被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第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是一个地域概念,即它不仅包括本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且还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国土上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是指某国居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不仅包括在本国境内的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且还包括该国国民从外国所获得的收入。一般来说,常住居民包括:在本国居住的本国国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居民、常住本国但未入本国国籍的居民。两者的关系是: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经济开放程度高,较早采用了GDP,美国从1991年以后采用了GDP,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GDP。采用GDP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而且GDP较易衡量,又能更好地衡量就业潜力。在各国,GNP与GDP的差别不同,美国自从1980年以来,这两者的差额几乎为零,加纳1990年的GDP是GNP的103%,瑞士1990年的GDP是GNP的95%第三,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某一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第四,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生产出来而未售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部分,因而是存货投资,也计入GDP。从量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价值与售出的产品价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第五,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不计入GDP中。例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第六,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例如,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但是它发展的节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着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领先经济体系。从1300年至1820年,中国经济受到了从元朝至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间出现的多次动乱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一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时期,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与生产的增长几乎是同步的。虽然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大慢于中国的速度,
本文标题:经济学教案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