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内容体系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2.转移支付乘数3.税收乘数4.财政政策调控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一般掌握:◆公共财政及其主要职能一般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及整体效应学会计算:◆政府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及其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一、主要概念公共财政简单地说,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体现着政府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参见教材P312)要素禀赋原则就是主张和要素禀赋相适应的收入是公平的,否则是不公平。(参见教材P314)效用主义原则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参见教材P314)平等主义原则是指按平等原则确定收入是公平的、合法的,否则是不公平不合法的。(参见教材P314)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参见教材P314)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护治安支出等。(参见教材P315)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参见教材P315)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是政府支出的重要项目,并且能发挥政府作用,筹集资金进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参见教材P315)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手段。(参见教材P315)公债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参见教材P315)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参见教材P316)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参见教材P318)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计算公式为:(参见教材P320)平衡预算乘数这种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就是平衡预算乘数。(参见教材P32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参见教材P323)挤出效应这种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参见教材P325)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参见教材P328)二、重难点辅导1.财政制度主要内容财政制度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税收是西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公债按照偿还斯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2.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在财政收入方面,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3.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4.几个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如果不考虑税收,则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不考虑税收)背景资料:2007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根据《报告》,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达到9143.55亿元,比1994年增加8682.8亿元,增长18.8倍,年均增长28.3%。1994年-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1.4%提高到30%;其中,中部地区由14.7%提高到47.2%;西部地区由12.3%提高到52.5%。目前,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1)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99.8亿元提高到4731.97亿元,年均增长38%,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由21.6%提高到51.8%。(2)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2006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361.37亿元增加到4411.58亿元,年均增长23.2%,新增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支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领域的支出。我们的问题是:1.从上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看,公共财政注重发挥了那些方面的职能?2.试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3.我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你如何理解?分析思路:公共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以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为目的的。公共财政的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进行公平的社会再分配;(2)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外部效应;(3)减少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健康增长。2006年,从规模来看,财政转移支付已达9143.55亿元,这说明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已有了很厚的基础。从转移比例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52.5%-47.2%=5.3%)5.3个百分点,这对于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从转移项目来看,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民族地区、县乡地区、广大农村,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公平的再分配,致力于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等;专项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三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其目的是提供关系国民的多种公共产品,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财政政策效应包括“自动稳定器”和“挤出效应”两个方面。从自动稳定器方面分析,我国不断加大的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落后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拉动了消费,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从挤出效应方面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必然使得政府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减少,政府的总需求下降,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影响经济增长。所以,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统筹综合考虑,以尽力达到最佳政策效应。从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热点问题出发,例如“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和百姓关心的上学、医疗、养老等,结合公共财政的特点和职能,来深入理解我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本文标题:经济学第十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