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
1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上海兴陇中学陶玲娟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每一位初三考生都面对着如何搞好中考语文总复习,提高语文成绩的问题。由于语文总复习时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缺乏新鲜感等特点。许多考生感到复习效果不大,在这里,我给大家几条复习建议。一、古诗文。(一)在背熟应考篇章之后,要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理解其义,保证不写错别字。(其余不再赘言)(二)多做课外文言阅读,掌握常见题型答题方法。1、关于词语解释方法。(1)记忆——将课内学到的常见实词、虚词了然于心——迁移。(2)遇到独体字——尝试加(改)偏旁(通假字)——解释。列举如下:奉——捧;县——悬;曾——增;从——纵;内——纳;卒——猝;属——嘱;汤——烫;坐——座;反——返;孰——熟;说——悦;见——现;颠——巅;直——值;被——披;……另外,要记住常用的通假字,如:还——旋;亡——无;倍——背;信——伸;识——志;要——邀;……(3)遇到形声字——尝试根据偏旁释义。如:“诘问”,它是“言”字旁,与嘴、说话有关,于是根据上下文,词义“责问”、“质问”“讯问”之类解释就可帮助你理解。(4)遇到单音节——尝试用组成近义双音节词进行解释。文言词许多时候,一个“字”往往是一个“词”的概念,因此,我们经常通过组成双音节词加以解释。恐怕许多同学不知,这前后两字是近义词。比如“思想”,“思”与“想”是同义。因此,我们在文言释义时,还可以用近义词释义。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句中“释”的词解,组词“释放”,即用“放”义来解释“释”义为“放下”;2、句子翻译方法。(1)注意实词的字字落实,不要随意。尤其是看见我们课内学到的一些词,必须翻译出来,因为这往往是给分点。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如果对“虽”、“俱”、“若”疏忽不解释,就有可能扣分了。(2)注意借助注释。有些粗心的考生,对于所给的注释往往“视而不见”,结果句子不理解,造成扣分。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考生不解“既望”为何义。胡乱翻成“自己已经看见到十八是茂盛的。”其实,注释上分明写着:“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农历十六称既望。”,应翻译成“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是潮水最大的”。3、把握文言阅读的常见题型,尤其是“启示”类题的答题方法。中考文言阅读文章,一般选择有故事性的传记或寓言。因此考题一般考查你对人物性格、事件性质的把握,出现较多的题目类型是“启示类”题目。做这类题目,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根据故事结局,分析其产生这一结果最本质的原因,即指导人物或对象做出2该行为的思想原因是什么,得出本文的“启示”;2、另外我们可借助作者的议论句;类比内容;文章的标题等,检验自己悟出的文章中心是否正确,判断所写启示是否正确。3、考生写出的“启示”语句,应做到“精练有哲理,并适合现实,具有普遍意义”。一般写成“做事或做人不要……,要……”如阅读“守株待兔”一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我们先根据故事结局“身为宋国笑”,分析他被人嘲笑的原因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使宋人“释耒守株”的根本原因,则是他想不劳而获。由此,该寓言的启示就不言而喻了。二、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一、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骤。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粗糙地浏览一下文章,还没看懂文章,就匆匆做题,结果造成失分。在此我们要把握阅读步骤:(1)阅读文章标题--思考设问。读一读,想一想:标题包含什么信息提示,文章体裁可能是什么。(2)阅读文本——把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筛选信息,圈划相应要点。如:文脉线索;人物形象;事件性质;说明对象;作者主张……(3)细读考题,圈划题目要点。考生可以把考题中题干(关键词)、题型、限制条件用笔圈出,提醒自己答题时注意。(4)锁定答案位置,前后推敲,寻找对应内容。一般考题所在的段落,应该重点阅读,许多时候,答案就在其中。要关注总起句,小结句,过渡句,反复出现句子,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等。(5)组织语言,写出规范、明确的答案。考生经常是心里明白,但写成文字,就词不达意或很不规范。因此,提醒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做练习,锻炼自己语言组织能力。A:不要把问答题当成填空题回答,要写完整。B:不要用反问句回答问题,要用陈述句。C:不要总是把大段内容抄上去作为回答,要学会选择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概括。D:不要把“术语”作为答案,要结合具体的语段内容分析。二、理清基本概念,把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中考近年来的阅读文体,一般是叙事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术语来回答相应的问题的。但还是有部分考生概念不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务请考生把一些常见的概念搞清。(一)判断题——此句运用了手法(方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引用。(2)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3)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联想、悬念、象征、烘托、侧面描写、欲扬先抑……(4)记叙方法:正叙、倒叙、插叙。(5)描写: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环境(景物)描写。3(6)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8)说明顺序、论证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二)作用题——请说出划线句的作用。(某句句子能否删去?)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思路,即从结构和内容效果两方面考虑。然后按照不同的文体,把常见结构作用理清,根据具体手法说出表达效果。A——结构方面:(1)出现在开头的语句,一般具有“引领下文……内容”的作用;比如: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埋下……伏笔;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叙事散文、小说);引出……说明对象;提出……论点;(说明文、议论文)(2)出现在中间的语句,一般具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3)出现在结尾的语句,一般具有“点题”,“首尾呼应”,“留下悬念”,“总结”等作用;B——写作方面:试题中有许多“作用题”,我们可以先判断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写作手法的一般作用进行回答。1、修辞作用:(1)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可从喻体特点入手,找出与本体的相似点,分析出句子的表达效果。)(2)排比=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三句以上)(3)反问=强调了……(改为陈述句即可)(4)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兴趣(思考);承上启下……(5)对比=要写出“A”和“B”作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A”……特点。(6)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使某物人格化。(7)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2)推动……情节。(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4)借……景,抒……情。当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心情状态一致时,则“衬托了……”,反之,则“反衬了……”(形成了对比)。3、标点符号的作用:(1)破折号——解释说明;递进或转折;声音的延长。(2)引号——引用;着重指出(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反语讽刺)。还有许多写作手法上的作用,不再列举。……C——中心方面:作者写作时,任何一种手法形式,都是为文章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回答写人叙事状物的记叙文、散文时,就要“心中有人”,思考这些写作手法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当今社会现实有何关系,即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阅读分析议论文,那么,作者的主张,即文章主旨。作者运用的许多论据,其作用就是为了论证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阅读分析,某个对象的特点、特征介绍,就是文章的主旨,那么,4文中的数据、例子等,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具体说明某个物体的特点特征,或把某个原理说明白。(三)概括题:近年中考,检测学生概括能力的题目,一般为:(1)对层意、段意的概括;(2)对事件,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3)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概括;(4)对说明的事理及事物特点的概括;(5)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文章中心的把握。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考生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仔细研读上下文,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对具有共性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做到胸中有文,然后把握“事与理”,“人与事”,“景与人”,“事例与说明对象”,“现象与本质”,“论据与观点”……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1)记叙文事件概括——“时间+地点+主人公+事件”,即“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样”。(2)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在做某事或几件事的过程中总有语言、动作等表现,我们按照顺序一一分析:他这样做、这样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然后用“短语”或“词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性格。(3)说明文段意概括——对象+特征。(4)议论文论点概括——话题+主张。……(四)含义题:所谓“含义题”,实际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下面,我们分三类予以指导。1、词语的含义:词语一般有三种意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在考试时,我们结合语段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尝试回答。(1)本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可以用本义解释时,就用组词,找近义词或用“不+反义词”等方法来解释。(2)引申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不能用原词义解释时,要结合语境说清该词的特殊含义是指什么。例:“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折扣”一词含义是:儿女们对父母的感情投入总不是全部的。(3)比喻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义有些类似比喻意义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出该词和运用该词的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然后加以解释。例:“偏偏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人类惟一适合的孤岛!”“孤岛”在此处的含义是指“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有些有象征义的词语也可以用这方法尝试。可能我们还会遇到,即使用这些方法也不能把词语解释清楚的情况,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4)指代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比较笼统抽象不具体,我们可从文中寻找具体所指,将词语解释具体。5例:“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句中“厄运”一词的含义是指“(前文提到的)秘密情报站将要被破坏,全家人将要被杀害。”2、句子含义:我们知道,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我们只须结合具体的语句,判断句中哪些“词语或短语”有特殊含义,需加以解释,然后按照“词语含义”解释方法来回答句子的含义。如:“人生只选一把椅子坐上去。”经分析,此句中“椅子”“坐”是有特殊意义的,结合上下文,其句子的含义为“人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认准后坚持为之努力奋斗。”之意。3、题目含义:一般这样的考题,基本有两层含义。我们先要将题目中的相关词语和文章中的相关情节和寓意结合起来分析,然后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考虑。例1:《会飞的蒲公英》题目的含义是:(浅层)既指植物蒲公英随风飞扬的特性,(深层)又指母亲希望我好好学习飞出大山,有美好的前程。例2:《第二次冒险》标题含义为:1、安道特在农夫家被捕之后逃走,第二次又冒险进入他们家避难。2、女主人在救助安道特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冒着牺牲的危险把安道特藏了起来。(五)矛盾题——语句中“A”与“B”是否矛盾?答题时要根据语段内容,分别说清“矛”指什么对象,“盾”指什么对象,然后说清两者关系为何不矛盾。如:文中说“大豆的花开放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两者是否矛盾?(分析:前一句的对象是一朵大豆的花,后一句对象是指全株上面所有的花)答:前者是指一朵花开放,需要是一个多小时。而后者是指整个一株树上所有的花陆续从开花到凋谢,则需要半个月时间。所以不矛盾。(六)原因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任何现象,行为的产生,都有来自自身内在(主观)和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分析这类问题,就要从文中寻找这两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自己所写的答
本文标题: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7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