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维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维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李金生维生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功能•脂溶性维生素:不易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和大部分有机溶剂,存在于含有脂类的饲料中,与日粮中的脂肪一同被动物吸收。•A是所有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β-紫罗宁衍生物的统称。具有三种成分:维生素A酸、维生素A乙酸脂及维生素A棕榈酸脂,前者稳定性较差。维持上皮细胞健康、上皮组织功能,增强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促进性激素的形成,提高繁殖力;促进视紫质形成,维持正常视力,防止夜盲症;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修补,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D3(又称骨化醇)主要有维生素D2(麦角固醇)及D3(胆钙化固醇,较稳定)两种。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维持骨骼和牙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蛋壳质量。•E(生育酚)不稳定,经酯化后可提高其稳定性,最常用为维生素E乙酸脂。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肌酸的代谢,提高糖和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生殖机能;具有抗氧化作用,与硒有协同作用,能有效防止细胞中敏感的脂肪酸和其他敏感物质(如VA、类胡萝卜素)被氧化破坏;维护骨骼肌和心脏的正常功能,保护肝脏功能;维持正常生殖机能,防止肌肉萎缩。•K3(凝血维生素,是β-甲萘醌衍生物的总称;常见有K1、K2、K3、K4四种,其中在动物肝内转换成K2起作用)。商品饲料中主要以Vk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NB94%,此外还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体MSB50%)。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加速凝血,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具有利尿、强化肝脏的解毒功能。•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Vc及肌醇)•B1(硫胺素)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脏的正常功能,防止心肌衰竭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促进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以及酶的活性,提高动物的食欲,•B2(核黄素)促进生长,提高孵化率及产蛋率;是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和脂肪的代谢中某些酶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沉积,提高饲料利用率;保护皮肤、毛囊黏膜及皮脂腺的功能;可防止家禽卷爪麻痹症。•B6(吡哆醇、吡哆醛及磷酸吡哆胺形式)蛋白质代谢的辅酶,与红血球形成有关。商品中主要以盐酸吡哆醇形式存在。•B12(氰钴胺素或钴胺素,发酵法生产,在生产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的废液中存在);深红色粉末。是体内很多酶系统的辅酶,与体内多种代谢有关,尤其与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促进胆碱、核酸合成,促进红细胞成熟,防治恶性贫血,促进幼畜生长。•VH(生物素)(D-生物素,含硫的环状化合物)白色结晶粉末,作为活化二氧化碳和脱羧作用的辅酶,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的代谢过程;防止皮炎、蹄裂、生殖紊乱和肉仔鸡脂肪肝、肾病综合症的发生。•VB11(叶酸)(碟酸谷氨酸的衍生物)黄色或者橙黄色结晶粉末。与VB12和VC共同参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强对谷氨酸的利用率;保护肝脏并具有解毒作用;防止贫血、羽毛生长不良、繁殖率降低等疾病及降低胚胎死亡率。•VB5(烟酸)是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几种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氧化,扩张末梢血管;维护皮肤及神经的健康,促进消化系统功能。•VB3(泛酸)是辅酶A的辅基,参与酰基的转化。在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皮肤和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毛发的色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止皮肤及粘膜病变,防止生殖系统紊乱,提高产蛋率及降低胚胎死亡率。•VB4(胆碱)磷脂成分,甲基的提供者,参与脂肪代谢,提高肝脏利用脂肪酸的能力,抗脂肪肝;是构成乙酰胆碱的主要成分,在神经传导中起重要作用。•Vc(抗坏血酸)体内的强还原剂,参与前胶原的形成;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胶原组织如骨,结缔组织、软骨、牙齿和皮肤等细胞间质的形成;具有解毒作用,能减轻砷和重金属对肝脏的损害;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改善心肌功能,减轻维生素A、E、B1、B12和泛酸等不足引起的缺乏症;增强对各种应激现象的适应性;对机体组织的构成和骨的钙化起重要作用,与激素合成有关,防止应激症状的发生,提高抗病率。•肌醇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肝脏脂肪积累,加速除去肝脏过多脂肪。应激免疫与维生素•在畜禽生理紧张、运输、冷或热应激、饲养密度过高等状况下,饲料中适当补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利于减轻各种应激对畜禽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发生螺旋体病、沙门氏杆菌病和感冒时,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改善畜禽体况,提高抗应激能力。•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家禽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此时添加维生素C有较好的抗应激效果。维生素对维持家禽正常的免疫功能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日粮中补充高于需要量3~6倍的维生素E,可提高畜禽体液免疫力和激发吞噬作用而提高抗病能力。•维生素A具有保护上皮组织的健全与完整、促进黏膜和皮肤的发育与再生、促进结缔组织中黏多糖的合成、维护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线粒体、溶酶体)结构的完整等功能。维生素A缺乏或者不足都会导致免疫抑制,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御屏障——黏膜上皮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和IgA反应受损,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抑制细胞对促分裂原的反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力下降。•维生素E对于免疫细胞膜结构的维持有一定的作用,维生素E缺乏必然影响免疫。VE不仅作为细胞体内抗氧化剂稳定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不被氧化破坏,而且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前列腺素的功能,而前列腺素水平与免疫保护作用直接相关,前列腺素影响淋巴细胞的活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巨噬细胞的功能。VE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2和皮质酮的生物合成,促进体液、细胞免疫和细胞吞噬作用以及提高IL-2的含量来增强机体的整体免疫机能。另外,VE对免疫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VC能维持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在抑制细胞内外的自由基反应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VC还参与电子传递、氨基酸氧化代谢、金属离子代谢、肉毒碱的生物合成等生理活动,这些功能与机体免疫都有密切关系。VC能增强嗜中性白细胞的趋化药性,并能限制肾上腺类固醇激素的过多生成,从而促进免疫。VC缺乏会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杀伤力。•核黄素在体内以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形式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核黄素缺乏肝线粒体酯酰CoA脱氢酶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使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从而影响生物膜完整性,进而影响细胞功能。核黄素还参与VC的生物合成,因此,核黄素在机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保障作用。•核黄素在体内以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形式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核黄素缺乏肝线粒体酯酰CoA脱氢酶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使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从而影响生物膜完整性,进而影响细胞功能。核黄素还参与VC的生物合成,因此,核黄素在机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保障作用。•叶酸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质。叶酸缺乏时,机体内胸腺重量和胸腺细胞数量、总淋巴细胞数以及抑制性T细胞比例和数量降低,并可改变脾淋巴细胞对T细胞丝裂原的反应性。维生素在母猪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母猪肢蹄病、少乳症、产弱死胎、乳房炎、子宫炎等问题,适时足量补充维生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维生素的作用特殊且复杂,它们多以辅酶的形式参与动物体内多种养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并调控激素的分泌和影响动物免疫力。维生素作用的方式及大小依赖于其它养分的供应,并与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母猪对添加维生素的反应多样且很不一致。相对于其它营养素,目前对母猪维生素的营养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VA、β-胡萝卜素、VE、叶酸、生物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V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VA时,生殖系统等组织的上皮细胞发生鳞状角质变化,引起炎症,并降低动物的免疫力。VA参与母猪卵巢发育、卵泡成熟、黄体形成、输卵管上皮细胞功能的完善和胚胎发育等过程。视黄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能促进胎盘催乳激素的合成,以刺激乳腺发育。母猪缺乏VA时,胚胎畸形率、死胎率和仔猪产后死亡率增加。一般认为母猪排卵数为15~20枚,卵子受精率为90%~95%,因此,母猪怀孕时约有14~18枚胚胎细胞,怀孕初期胚胎死亡率为30%~40%,母猪子宫能支持12~14个胎儿的发育,但一般母猪窝产仔数平均为10头,可见,仍存在提高母猪窝产仔数的潜力。胚胎发育越同步,胚胎成活率越高。β-胡萝卜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表现出独立的作用,可能是因为β-胡萝卜素具有氧化活性或作为VA的局部前体,改变了子宫中维生素的代谢•VE的功能多样,主要表现在生物抗氧化、维持生物膜结构完整、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与代谢、防止和减缓动物应激反应。生产中将VE称为抗不育维生素、抗应激维生素、抗氧化维生素、免疫增进型维生素、肉质改良型维生素等。VE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维生素之一。母猪严重缺乏VE和Se,可引起胚胎重吸收在母猪饲粮中补充VE,可预防仔猪VE缺乏症,改善窝产仔数,增加乳中VE含量,并改善母猪健康状况。•叶酸是一碳基团的供体和受体,通过一碳基团的转移而参与嘌呤、嘧啶、胆碱的合成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而这些物质均是细胞分裂所必需的,因此,在细胞分裂较为活跃的组织中叶酸含量较高。叶酸在DNA和RNA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妊娠早期需要更多叶酸以维持胚胎细胞的快速分化。叶酸可能通过提高妊娠前1/3阶段胚胎成活率而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主要原因是降低了胚胎死亡率,同时还可通过初乳给仔猪补充更多的叶酸。非肠道途径给妊娠母猪补充叶酸,可提高产仔数10%~15%,表明妊娠期是补充叶酸的关键时期。母猪妊娠期补充叶酸,通过提高胚胎成活率而不是增加排卵数来增加窝产仔数。妊娠早期补充叶酸对增加经产母猪窝产仔数的效果比初产母猪明显。正常饲养条件下,每千克饲粮中添加15mg叶酸,窝产仔数增加0.2头;短期优饲条件下,每千克饲粮添加等量叶酸平均窝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增加1.3头和1.1头,其可能原因是优化饲养条件下,母猪排卵数增加,使叶酸的作用更能发挥。•猪缺乏生物素首先表现为脱毛和皮炎,同时发生皮肤溃疡、口腔粘膜发炎、后肢痉挛、蹄部裂缝等病症。肢蹄病是造成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生物素与肢蹄角质化及蹄部完整性有关,补充生物素可减少舍饲青年母猪和繁殖母猪肢蹄病发病率;在已患病猪群中补充生物素可减少患病猪的数量及其发病频率。•生物素影响母猪窝产仔数、受胎率及发情间隔等繁殖性能。生物素可缩短发情间隔,提高第一胎以后胎次的窝产仔数,促进妊娠期子宫扩张和胎盘形成,增加子宫角长度和胎盘表面积,更好地为胎儿提供营养,促进了胎儿的充分发育。生物素参与能量代谢,并可刺激雌激素的分泌,降低不发情率。在妊娠和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0.55mg/kg生物素,断奶窝仔数增加,但母猪淘汰率、肢蹄和腿的坚实度、发情间隔等不受影响。影响维生素饲料添加剂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子结构来看,有的具羟基,有的带旁链,有的具双键,还有的带电反应基。这是许多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差和娇嫩特性的基本原因所在,易受周围物理和化学环境的影响而降低其生物活性。怕光、怕热、怕潮湿、怕氧化还原、怕接触酸和碱性物质、怕接触金属离子,否则发生化学反应,使活性消失,效价锐减。因此,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维生素的实际含量是饲料生产厂家及家畜(禽)饲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温度和时间:是影响不稳定维生素在贮存过程中活性的重要因素。在高温、高湿的贮存条件下,特别是载体含水量高时,损失更大。其中以维生素K、A、B1、叶酸、B2等较为明显。在室温(18—20℃)或在4℃条件下,维生素A、E预混料的贮存时间和其中维生素含量之间没有关系,保存1年后其含量为原重量的98.5%。保存时间长短和周围环境温度对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和E的含量有影响。在室温(18~20℃)或高温30℃条件下,预混料保存3个月后,其中维生素A含量与原含量相比分别减少10%和30%,在同样时间内维生素E的含量则变化不大(99.5%)。在以上两种温度下保存1年后,维生素A的含量分别减少21%和32%
本文标题:维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9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