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古代中国的经济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难点: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三、教学过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生产工具: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商周时期:耒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方式并逐渐推广西汉:耦犁法推广,后出现犁璧;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成熟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西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有都江堰;汉朝出现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4、小农经济:条件:生产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4、影响: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形成: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如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原因: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时根本的原因;各国的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加之战争频繁(3)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4)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土地国有制。识记重要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指;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即学即用1、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C)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转变B.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方法突破: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市场变换少(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很容易破产3(5)保守性:相对于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影响:(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旅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D)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方法点拨:古代土地兼并的影响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主要类型官营手工业:含义:从汉武帝开始,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制度。特点: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世界。影响: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关系。2、主要成就冶金业: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商州时期是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小农失去土地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地主豪强势力壮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与地主矛盾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者调整政策: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4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业: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青瓷技术成熟;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形成五大窑。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商朝出现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写实风格,明清进入鼎盛。享誉世界: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丝绸远销亚、欧形成“丝绸之路”赢得了“丝国”誉称;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即学即用1、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其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B)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老百姓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降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D)A.经济重心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方法突破: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状态的图表比较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工匠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民间消费的产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一些5营品;在市场流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括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成为“商人”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两宋: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了政府主要的财源6.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城镇商业繁荣:(1)、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古代城市的发展市的变迁:宋以前:(1)、在特定位置设市,官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市与居民区分开,开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2)、唐朝后期出现“夜市”,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宋朝时:(1)、坊和市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出现瓦子等娱乐场所;草市更加普遍;商业时间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督(2)、市镇经济发展、出现“四大商业名镇”等数十座市镇6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发展历程:1、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中外贸易萎缩,仅留广州一口通商二、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明朝郑和下西洋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即学即用1、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C)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的出现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是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缩小了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方法点拨明清市镇繁荣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市镇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的媒介;(2)、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城市化进程;(3)、市镇经济发展7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4)、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四、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为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发展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并打击工商业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发展:汉武帝推行“官营”“专卖”、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措施,打击抑制富商大贾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积极影响:保护了农业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消极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根本:由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主观:盲目自大,受天朝上国观念支配客观: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为阻止外族入侵直接:明朝防止倭寇入侵;清朝是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表现:明朝: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进贸易清朝:厉行海禁,迁界;乾隆只开广州一处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管理海外贸易。影响: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消极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与世界潮流即学即练1、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梢敛足迹,又下令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唐河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A)8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2、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B)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C、史学家学识水平有限D、商品经济逐渐衰落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3)、海禁不等于完全禁止与海外的沟通(4)、解释一切经济问题由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出发随堂测试1、(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以山积”。据此可知(C)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3、(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表可知(A)土地亩数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9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2104广东文综)唐代某诏令批评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0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