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编导文艺常识-文艺基础知识1
编导文艺常识-文艺基础知识更新时间:2010-4-2022:25:07浏览次数:14肖像构图指人物特写或近景镜头的画面形式构成。肖像这一名词是从传统造型艺术中借鉴而来,绘画和雕塑中肖像的概念,从形式上讲,是指人物头像半身像甚至全身像,而电影中是指人物头部特写和近景镜头。电影肖像构图,立足于人物动态特征的表达,形式上的对称均衡与和谐是在一系列的镜头中完成的。人物眼神及视线的方向是构图注意的中心。影调、色彩的明暗配置以及气氛的处理应符合该场景的总体光效和真实感。有限的背景空间如溪水闪烁、云层变幻或者一片晶莹的黄叶,都是烘托情绪的重要因素。人物特写、近景镜头并不是“电影肖像”的全部概念,但它是构成“电影肖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具有典型的涵义,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的画面景别变化称为多景别。固定镜头中被摄体自身的运动会形成画面景别变化,运动镜头中由于摄影机单向或复合运动而使被摄体在全、中、近特等不同景别交替变化完成其戏剧动作。多景别是场面调度的重要手段,它能在自然流畅的运动中构成镜头内部节奏的起伏变化,成为影片蒙太奇的组成部分。多景别交替变化与画面构成的相对完整,必须服从于被摄体动作的自然、真切、尤其要注意不断变化的环境空间构成及光影、色彩的气氛渲染以达到表现剧情内容的目的。饱和度色的基本特征之一。某一种颜色与相同明度的消色(即黑、百、灰色)差别的程度,也称色纯度,指某一颜色的鲜艳程度。一种颜色所含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比例越小,该色越不饱和越不鲜艳;含彩色成分的比例越大,则颜色越饱和越鲜艳。最饱和的色为光谱色。在拍摄电影中凡遇阴天的景物或表面结构粗糙的物质表面,以及电影漫射光照明和漫反射的情况,影像颜色的饱和度便会降低;雨过天晴和晴空万里的情况下拍摄的景物,则色彩鲜艳、颜色饱和。电影美术为电影造型而进行的设计和制作的艺术创作,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创作的基础之一。由于片种和影片题材的不同,电影美术在影片创作中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电影美术的具体内容一是环境造型,二是人物造型。环境造型主要反映体现人物活动的空间的场景设计与制作。人物造型主要指为达到刻画的目的而进行的化妆和服装设计。电影美术以可见的艺术形象参与影片的造型体现,要求对环境和人物进行典型设计。由于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各种高科技手段被利用到电影艺术创造中,使电影美术领域得到空前拓展,在各种不同时空,环境中很难搭置的场景在现代科技面前迎刃而解,使电影美术在现代电影艺术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型语言艺术家用来构成视觉形象,体现创造构思的手段与技巧,及造型艺术的手段与技巧。各种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舞蹈、适应都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独特的造型手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型语言。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它综合了各种造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其中包括色彩、线条、光效、影调、镜头、构图、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如摄影机的运动、镜头的切换等)的综合造型语言。电影造型语言充分利用起综合性特点,成为一种审美资源特别丰富同时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造型语言。电影录音电影录音的把一切声音元素变为电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前期),再把磁信号变为电信号来调制光束记录在胶片上(后期)。这是当今形式中最复杂、最完善、最先进的一中录音形式。它分为磁性录音和光学录音两种类型。电影录音的声源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在影视界习惯上把它们分为三类,即语言、效果和音乐。语言包括对白、解说、旁白、独白和人声气氛等多种形式。在录制时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包括基本特点和艺术特点。效果是电影录音中最庞杂的声源,其中包括自然效果(表现自然环境)、动作效果(表现各种动作)、情节效果(表现各种情节)、心理效果(揭示人物心态)、鬼怪效果(人为联想的效果)五大类。音乐声源在电影录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分为有源乐声、隐匿乐声和无源乐声。电影录音根据其工艺的要求,可分为同期录音、先期录音和后期配音三种不同方式。电影音乐指专门为特定影片而创作,编配的音乐。它伴随着电影产生,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完善,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无声电影时代,音乐只是电影放映时的伴奏,很少有影片由作曲家专门作曲。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愈益为导演们所重视,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杰出的作曲家为电影作曲。于是,电影便逐渐成为影片结构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有机结合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别称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音画对为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两种。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以有声源和无声源两中方式出现。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有声源音乐往往赋予影片以真实感,可以坚强影片的真实性。无声源音乐则可以对影片内容起到各种表现作用。电影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一般与影片的体裁、题材、样式和风格相统一。由于影片的种类不同,音乐在影片中的位置、分量和作用也不同,且各具特色。歌曲在电影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一首优秀的主题歌或插曲,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流传。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式对位。声画对位的效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个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父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普多夫金于1933年导演的影片《逃兵》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在结尾的场面中,音乐并未追随着画面表现工人斗争的手挫,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印象高潮的过程之中,表现对罢工斗争的必胜信念,音画对位有两类:声画并行、声画对立。声画并行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声画对立是画面和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的相对立,使声音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德国作曲家汉·艾斯勒为记录片《夜与雾》作曲中,当画面出现希特勒演说和敞蓬车穿过满是人群的柏林街道时,用了沉重悲哀的集中营歌曲的主题音乐。许多例子都证明,声音和画面形象性质上的对立,使各自的个性对比更为鲜明,从而可以辨证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声画对立进一步发展了蒙太奇,成为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声音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元素,在影片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种技巧含蓄而富有诗意,为电影表现开拓新的可能性。声音蒙太奇在时空动态中,声画匹配的声音构成方法叫做声音蒙太奇。它首先用在视觉画面的剪辑上。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由于对声音潜在功能的不断挖掘,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又出现了声音蒙太奇一说。所谓声音蒙太奇,可理解为声音的剪辑,但这只是表层意识,它的深层含意其实是声音的构成。声音分为画内和画外两种。电影声音蒙太奇,就是声音、时态和空间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创造出以下几种相对的时空结构关系:时间同步关系、时间非同步关系;空间同步关系;空间非同步关系;心理同步关系;心理非同步关系。类型电影在美国好莱坞发展以来,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这一词语主要是指叙事性电影。人们最常见故事片类型有:西部片、爱情片、戏剧片、强盗片、侦探推理片、惊险片、动作片、音乐歌舞片、科幻片、战争片等。自20世纪初以来,类型电影在创作和观赏上形成了一整套明显的和较为固定的特征:1、创造集体神话,塑造集体英雄。2、使用分门别类的模式化形式体系、创造定性化人物。3、与作者电影和许多艺术电影不同,类型电影使用的是分写实主义手法。4、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影史现象,类型电影不光创造和遵循模式,还破除、改变、综合模式。在创作上,类型电影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各种类型的分化、发展、成型时期。五十年代是类型片到了高峰以后的僵化、停滞期,创作上出现了僵化、保守、陈腐的趋势。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批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导演,他们创作了一大批重新赋予类型片模式以生命力的影片。这一现象被笼统地称为“新好莱坞”。1967年,阿瑟·佩尼拍摄了获得极大成功的《邦尼和克莱德》,这是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确立地位和类型电影重获生命的影片。这是一部典型的强盗片,并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内容及高超、细腻而不俗套的技巧。这以后,他和科波拉、丹尼斯·霍佩尔、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都拍过很成功的类型电影。此后,类型电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兴盛时期。与很多理论家预言相反,十七年以来类型电影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仍然在发展并显出佳作迭出的态势。黑色电影主要出现在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情绪为特征的影片。这一词语是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它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影片风格。黑色电影常用的手法有:1、低调子、低角度照明、大光比的布光、非常硬朗的摄影调子;2、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物体(门、窗、楼梯、金属架)常形成对人的分离和挤压;3、演员经常处在阴影中;4、经常使用摄影上的构图、角度、运动来控制场面;5、经常使用复杂的叙事时空来加强人对过去的宿命感和对未来的绝望,6、黑色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挤在警察和罪犯之间的侦探,他们不想与罪恶的世界同流合污但又处于虽愤世嫉俗但无可奈何的境地。一般认为1942年约翰·修斯顿改变并导演的侦探片《马尔他之鹰》奠定了黑色电影从视觉风格到叙事手法和主人公(亨弗莱·鲍嘉饰)形象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黑色影片便逐渐消失。黑色影片还指法国战后一批导演以强盗生活和其它犯罪行为作为题材而拍摄的一系列影片。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意识流电影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出现、延续至今的以意识流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形式、并以意识流的方法创作的电影。意识流一词来自20世纪初的哲学和文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莓》、雷乃的《广岛之恋》等。可以在两个层次上理解意识流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一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影片的方法,或是说,利用它为展现不再影片正常时间进程中出现的事件提供锲机,比如人们所说的回忆场面。其次,意识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世界观。第二类的意识流电影淡然可以被看作“纯粹”的、正统的。这种类型很难进一步具体界定,但起码有如下几个特征:1、意识流已不仅是结构手段,而是上升为整个影片的主旨。2、影片中又使股市的现实时空与意识流中的几个时空已无法明确分辨,事件的主观色彩浓与客观色彩。3、任何风格的场面都有资格出现在意识流段落中:荒诞的、梦幻的、错觉的、抽象的等等。4、意识流段中的几个时空在影片的前后顺序中经常错位。5、回忆、联想等都非常个人化,是细腻的个人的感觉,别人难以扑捉或预测的东西。这一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由瑞典的伯格曼、法国的雷乃、意大利的费里尼等人的部分作品。主流电影一般指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入大量的资金一类影片。其典范性是20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一巨额投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电影工业,它是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持久和稳固。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时以它娴熟的技巧、流畅的叙事模式以及非凡的商业成功占据美国甚至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无论她的风格、样式如何丰富多彩,他始终把自己局限于一种反映主导意识形态观念的规范之中,成为美国社会甚至是世界性的主流电影。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认为,在主流电影中,毫无例外地通过把奇观和叙事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一种广义上视觉色情快感,从而将他们更深地纳入男性社会秩序。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电影观念地的革命,一方面,
本文标题:编导文艺常识-文艺基础知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1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