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网络课程的开发TheDevelopmentofOnlineCourse刘志波鬲淑芳陕西师范大学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系Tel:(029)5308911(H)5308074E-mail:liuzhibook@263.net本文从学习活动和教学管理两个维度对网络课程的组成进行了论述,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网络课程开发的实践,提出了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包括设计,开发、评价、发布和维护四个环节。并结合技术特点和开发者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开发的两种模式。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WEB应用程序1网络课程的组成网络课程通常由自主学习、群体学习和教学管理三部分组成。(1)自主学习部分:学习者通过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来获取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模块,它包括学习内容、认知工具和学习相关资源三部分,这些都是在教师精心教学设计下的结果。(2)群体学习部分: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来获取知识、意义建构的模块,它包括同步学习环境和异步学习环境。同步学习环境和异步学习环境又可以分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3)教学管理部分:教师实施、维护、管理网上教学的模块,比如学籍管理、学习者状况管理、网络课程升级、教师辅助教学工具等功能。自主学习部分和群体学习部分主要以学习者的“学”,教师的“引导”为中心,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而教学管理部分则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管理”为中心,突出教学管理与网络课程的维护。2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设计原则2.1指导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tobe)。这四大支柱可以说是衡量21世纪创新人才的标准。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时,应以促进学生学会这“四大能力”为总体目标。为实现总目标,必须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制作出的网络课程才可能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众所周知,正如没有“万能媒体”,同样也没有“万能教学和学习的指导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人类一切可以借鉴的智慧成果,凡是有利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精神发展的好的思想都可以用来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人类的学习极其复杂,但终究可以分为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五种习得学习结果。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究竟创设怎样的内外条件则主要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目前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中主要有两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前者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重视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对知识的有序化,学习结果的强化反馈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后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意义建构而成,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情境创设、强调与他人协作、会话。关于两者各自的优缺点,已有大量文章论述,笔者在此只想强调两点:(1)关于这两大学习理论,实质上是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多样性的反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比较适宜指导学生对基本的定义、概念和技能等良构知识的学习,而建构主义则更适合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统一于人类认知和学习规律这一总体之中。(2)基于Web应用程序的网络课程,由于其强大的多媒体集成能力,使得网络课程不仅能引入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传统的视听教育、CAI等,而且还能创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以及随机进入式教学等。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或很难实现的。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点所属不同的学习结果,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发扬它们各自的长处。即利用WEB强大的集成和交互功能,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或学习内容,认真分析其类型,确认是采用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基于行为主义)还是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对于界限模糊或者复合型知识点还可以考虑两者的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比较好地解决学习者在INTERNET上自由探索与学习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矛盾。2.2设计原则根据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Web应用程序的特点,笔者归结出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七点原则:(1)培养学生“四大能力”为设计课程的总目标。(2)生的自由探索与学习目标的实现同等重要。(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4)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5)在学习时间上,以异步学习为主,同时兼有同步学习;在学习形式上,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同时辅以协作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提供大量与当前知识点相关的信息资源。(6)多元载体为环境,发挥Web应用程序强大集成功能: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多种情境,多种认知工具的有机集成。(7)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以及机器评价相结合。3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此图是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它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又分为分析和设计两个子过程。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发布阶段。应该强调的是无论那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们的大致框架都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之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3.1教学设计部分如图2所示,这一部分为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Fig.1Thegeneralmoveofonlinecoursedevelopment虚线框为教学设计部分,见图2设计分析开发评价发布、维护护网络课程脚本的形成,超媒体结构,信息资源媒体收集,认知、教学和管理工具,系统集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试验原型、分析结果……图1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上位概念知识点1或节点1同位概念下位概念各种属性及待征图3TLC知识网络模型3.1.1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是通过对具体的知识点的分析,确定它的学习主题、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三个组成部分,如图3。除了包含本身的各种属性及特征,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之外,还同时与其他节点有上位,下位,同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与其相关的学习内容。这种教学目标分析形成的网络知识结构不仅比较好的反应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在WEB环境中表现。通过超媒体之间的链接来反应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详细解释、补充、比较、判断、反思、应用等。学习者分析,是指对网络课程面向对象的认知特征、知识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初始能力的分析,它与目标分析的结果共同确定学习的起点。外部环境的分析,是对学习者的软硬件环境的分析。对于软件,如浏览器是否支持各种媒体(如最新的MPEG4、WMA媒体格式);是否支持各种控件、插件;是否支持COOKIES等。对于硬件,如上网的速度,计算机的配置等等,这些都必须成为我们的考虑考察的对象,对它的分输出至开发阶段教学目标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学习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确认学习结果确认是否采用基于目标的设计确认是否采用基于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媒体的选择,评价学习策略、情景创设、媒体选择,评价网络课程脚本的形成评价图2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界限模糊、复合型析和调查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下一步中的各种媒体的选择,策略的制定,情境的创设。3.1.2设计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确认该知识主题适合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标准是看它是否属于基本概念、定义和事实等良构知识,还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或情感类学习等非良构知识,前者比较适合于“教”,后者比较适合于“学”,然后采用基于目标的或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界限模糊或复合型的知识点,可以考虑同时采用两种设计,利用WEB强大的集成功能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若选择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每一个知识主题及其知识结结构体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相应的媒体表现形式,确定学习者控制的交互与反馈方式,重视学习目标的实现,强化学习结果。同样,若选择了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对每一个知识主题及其知识结构体系选择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相应的情境,重视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独立探索发现的环境和与人协作的环境。对于与知识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则可以作为学习辅助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同时注意与知识主题的有机融合。在评价方面,注意学生知识的迁移。在外部环境分析中考察了学生的软硬件环境,在实际考虑媒体选择,策略选择,情景创设时,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进来,使网络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软硬件环境的差异。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当中,应当注意如下三点问题:(1)为避免网络“迷航”,加重学习者认知负荷,应营造一个好的导航结构。首先应該让学习者知道整个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其次,网络课程的层次(即超媒休结构层次)不宜超过四层,否则点击率为直线下降;最后,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应标明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位置,同时,超媒体结构各节点之间应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补充、解说,比较,判断,反思和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层次化导航环境。(2)认知工具与知识主题应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除了一些公共的认知工具和管理工具之外,将大部分认知工具整合到学习策略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从不同侧面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3)教学设计阶段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循环评价的子系统,它既面向教师,吸收学科教师的经验和方法,又要面向广大学生,从他们之中获取建议,还要不断的吸收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将之运用于实践。同时,作为课程开发的一个阶段,还要从后续阶段的反馈信息中不断的加以调整。只有从这些方面不断地反复修改,网络课程才能趋于完善。3.2开发部分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将各知识主题的超媒体结构中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策略、情境变为现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变为现实的文本,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应用程序,集成于WEB应用程序之中。同时在这阶段,开发出各种公用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这样整个网络课程到此就基本成型。目前,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如Webcourseinabox),支持所见即所得,通过这种软件,能直接开发出网络课程,无须编程,所以对于学科教师较容易掌握。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1)我们在采集和制作媒体时,要应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如在使用视频时,应采用real格式的流技术或微软的MPEG4;使用图片时,根据情况,采用gif格式或者jpeg2000……这样,能保证网络的传输速度足够地快。(2)在开发各种认知工具、教学和管理工具以及数据库时,应采用同一技术规格,同一语言或同一开发工具来开发,使网络课程易维护、管理和兼容。3.3评价部分这里的评价是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随时的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或上网发布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之趋于完善。关于网络
本文标题:网络课程的开发步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3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