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伟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2.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让学生了解罗布泊以往的历史。是什么造成了罗布泊最终的消逝?2、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方面:1、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景物描写能力。2、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展开学习。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同学们的情感熏陶,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际意义。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去查询罗布泊的变迁史。从书本中查找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结合课文,按小组搜集环境恶化的事例,分析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并讨论人类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应该如何去保护环境,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生完成网页制作,总结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及现状。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4.培养学生爱自然的和谐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教学重难点:1.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2.从修辞、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语言美吗?3.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有哪些?我们如何制止这种悲剧的上演?学生课前准备:1、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介绍以及关于罗布泊的历史资料。一、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主题网站范例:教师提供分类网站,学生可以浏览罗布泊的背景资料,图片。对本课有初步的了解。2.老师提供罗布泊过去与现在的视频,指导学生借鉴课本中描写优美的重点语段,提供关键词,为视频配上解说词。分小组完成,题目一:《梦回罗布泊》;题目二:《今日罗布泊》。3.老师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示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并制成幻灯片,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找找除书本外,像罗布泊的悲剧还有哪些?4.学生把环保宣言写在绿色的树叶卡片上。写作完后,让他们读出自己的环保宣言。最后把树叶卡片贴在枯萎的胡杨树图片上。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巧设背景,激趣导入——展示在死寂的戈壁滩上挣扎着的枯死的胡杨图片。如果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幅图片,你会用什么词语?2.抒写感受,朗读展示——播放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两段视频。同学们给老师提供的两段视频配上旁白说明呢?3.老师点评,品味语言——这两段文字给学生的借鉴学习之处有很多,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描写的精细、情感这些方面分析、感受语言之美。4.归纳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学生阅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5.课外迁移,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示例,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找找除书本外,像罗布泊的悲剧还有哪些?并制成幻灯片,向同学展示。6.情感熏陶,关注身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学生把环保宣言写在绿色的便利贴上。写作完后,让他们读出自己的环保宣言。最后把树叶卡片贴在枯萎的胡杨树图片上。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讲述罗布泊的历史,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那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罗布泊的“泊”字可是有三点水的啊,那里造就了古楼兰文化。可是如今的罗布泊却是一片可怕的荒漠,1964年、1966年,在罗布泊我国在荒漠中试暴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从此罗布泊成为了我国的核实验场。25年前,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进入新疆罗布泊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漫漫黄沙吞没了文明与生命,给它再一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1972年,罗布泊滴水无存。这个无涯的苦海,即使若干个世纪后漠风移来金灿灿的黄沙,也覆盖不住它脸颊上痛苦抽搐的皱褶。是什么原因使得罗布泊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互联网资料:CCTV国家地理罗布泊:旅游罗布泊:二、讲述课文(视频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得出答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视频配上解说词。1.研读课文1—9自然段,指出罗布泊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绿洲。我们试想一下昔日的罗布泊,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商贾聚集,造就了古代楼兰文明。罗布泊在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泑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背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饮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楼兰故城西约七十公里的古墓地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今日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不见一只飞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令日恐怖。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罗布泊的美景一去不复返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覆盖了这美丽的家园,这里成为了“无人区”和“死亡之地”。学生朗读展示写作成果。学生互评。老师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老师点拨:1、借他山之石,精心细刻。2、在描写中,倾注情感。3、在朗读中,流露情感。老师展示两个精彩的语段进一步细化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写作。2.研读课文10—14自然段,探究罗布泊消亡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8分钟,学生讨论得出答案)A:改道,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塔里木河改道。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张。B: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饮水;盲目建泵抽水。一切从人类的“盲目”开始,“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发开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在开发时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朗读16—25自然段,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视频,根据视频,体会作者的感受。(5分钟)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修辞:对比;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修辞:拟人;“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作者将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的心情。修辞:排比;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4.阅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5分钟)青海湖和月牙泉正在上演着和罗布泊同样的悲剧。青海湖:50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经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注入青海湖的淡水河流的上游大量截水用于工农业生产,使得河流断流。青海湖中珍贵的鱼种湟鱼每年要洄游到淡水河种产卵,但却由于淡水河的断流,搁浅在干涸的河道中,数量达数千吨。)青海湖,古称“西海”,青海人民心中的圣湖。初见青海湖,只觉得她宁静圣洁、美丽的令人窒息,但我们所看不到的,是她平静的湖面下隐藏着的种种痛楚。水位下降,使她的容颜日渐消瘦憔悴;普式原羚、猎隼等物种濒危,使得往日欢笑渐渐离她远去;湟鱼数量骤减以及随之而来的鸟类生存危机,使她即将失去儿女承欢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那日渐红火但未经规划旅游业,就像人类施予的劣质浓妆,会永远毁去她纯净的脸庞……幸运的是,青海省政府已经洞察这些隐患,科学家们经过科考,对青海湖目前的生态现状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在各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科研设施建设,为进一步的规划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来源;建立高一级的综合机构,协调青海湖的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退耕并缜密规划青海湖未来的旅游发展。但愿,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早日落实;但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永沐于造化恩泽。互联网资料:CCTV国家地理青海湖:月牙泉:数千年未能被风沙淹没的月牙泉,却在近年由于人类的过渡地开采地下水,泉水面积剧减,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月牙泉,一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的减少;二是超量开采地下水。莫高窟、月牙泉是敦煌举世闻名的两大景观。然而近年来,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1999年甚至出现了湖底露出水面的情况,这使得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危险。最近,专家通过实地调查,查清了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专家分析,月牙泉形成于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距今约12000年,一直是水波荡漾。然而,近40年来,月牙泉水位却在不断下降,40年累计下降了9-11米,水面面积也由原来的14480平方米萎缩到了现在的5260平方米。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一是水利工程的
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3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