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趋势2000-9-28人文科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在西方,如果从古罗马文化算起,迄今已2000多年。随着社会、变革和需求的增加,人们对他的兴趣越来越大,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古老的门类被合并、融合,形成现代学院、大学以及研究机构里的主要专门学科,如历史、宗教、文学、哲学、考古和语言学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古老,才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不抽象,最接近人类意识的学科。美国建国后,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从事教学、研究的人文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增多,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由于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增多,街头暴力、青少年犯罪、城市化发展等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一时期不但使传统的人文科学,如哲学、教育学等得到发展,新兴的、边缘的人文科学也大量出现。进入20世纪末70年代以后,伴随着一些更“软性”的社会科学的出现,人文科学已成为扩展的文化阵营的战场。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文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等问题,使一些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产生疑问,从而,在投入和重视程度上比以前有所减少,人文科学进入调整时期。在此期间,虽然美国一些人文科学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进行了调整,但是仍然有新兴学科出现,人文科学的研究并未停滞,而是越来越多元化,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且富于政治色彩。一哲学[1]美国立国以来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美国民族由不同种族的移民汇成,它的哲学善于摄取、融合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欧的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看,美国哲学长期生长在欧洲文化的边缘,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实用主义哲学在十九世纪末叶才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美国哲学,则已壮大成为世界哲学舞台的主角之一。美国哲学界现拥有雄厚实力:总计哲学专业工作者达11316人,哲学刊物219份,设哲学系的高等院校有660所,哲学博士点219个。美国哲学活跃在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之中,对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西方社会矛盾作出灵敏的哲学反应,大量吸纳外部世界的哲学与文化,机巧地保持、调整本国哲学传统的精神,产生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学说。若不了解、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就难以追踪研究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全貌。当代美国哲学的学派林林总总,呈现出多元性,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峙的格局也有明显的表现。就哲学的基本态势而言,它有四个总体特点:第一,美国是当代分析哲学的一个大本营,分析哲学思潮包括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处于主导地位,但它已演变成为学说多样、很有分歧的后分析哲学。第二,60年代以来西欧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主义等人文哲学在美国得到广为传播、研究,形成一些注入美国文化因素的新变种。第三,实用主义曾被分析哲学挤出中心地位而局处一隅,但它作为体现美国特色的本土哲学精神,主要以渗透入分析哲学和美国化的欧陆人文哲学的方式,表现出很强的复兴势头。第四,由于当代西方社会矛盾突出,美国哲学界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及相关的社会政治哲学,反思社会体制和道德价值体系问题,产生了一些颇有国际影响的学说。(一)后分析哲学由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在二十世纪初叶创立的分析哲学,是近百年西方哲学的一大主流,它标榜自身是科学的哲学。20年代以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建立逻辑经验主义,将分析哲学运动推向高潮。30年代由于纳粹的政治迫害,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大多迁居美国,传播、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竟喧宾夺主,渐而取代了实用主义的主角地位。在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由于孤立、静止地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构造,脱离人和社会文化实际,面对科技革命的冲击和内外部的各种理论批判,它趋于衰落。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对“反客为主”的逻辑经验主义采取很微妙的态度:既大力抵制、抨击,又认同、吸收,并渗透进分析哲学,成为改造分析哲学的强劲思想因素。美国后分析哲学的基本特色是融入不同程度的实用主义精神,各种学说也有不同的理论取向。哈佛大学教授蒯因(W.V.Quine)是当代美国变革分析哲学的开创者。1951年他发表短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推翻逻辑经验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即严格区别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和意义证实的还原论,这震动了国际分析哲学界。他创建一种逻辑实用主义来改造分析哲学,倡导用实用主义整体经验论来动态地研究科学知识,反对分析传统中“拒斥一切形而上学”的错误口号,重新肯定哲学本体论在科学理论建构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阐发多元真理的本体论承诺、行为主义、自然主义语言哲学、语言译不准原则等学说,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他的学说对60年代以来美国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有直接影响,在当代美国文化中也常可见他的思想印记。继他之后,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美国的后分析哲学表现出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分化趋向。实在论倾向的代表人物有两位。戴维森(D.H.Davidson)是蒯因的学生,他肯定蒯因的动态、整体的经验论与科学观,批评其相对主义。他探究真理论,建立实在论倾向的语言本体论和“变异一元论”,形成所谓“戴维森纲领”,在分析哲学界很有影响。其要义就是主张:科学真理以信念为经验性依据,其意义在于它们是“自然法则”,人们共有语言和信念就是共有一个客观、公共的世界图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普克(S.A.Kripke)是后起之秀,也是著名的逻辑学家,他所创建的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可能世界”学说被国际逻辑学界广为采用。他坚持一种本质主义,认为分析传统只承认先验的逻辑必然性,将经验科学命题看作只有或然性、偶然性,这是错误的,全部科学知识都是对实在事物的必然性与本质的认识;他主张“命名”即人的认识是一个社会性因果链条集体传递的过程,应当以动态的历史观点研究科学知识。反实在论倾向的主要代表是70年代末以分析哲学叛逆者形象崛起的罗蒂(R.M.Rorty),现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他发表《哲学和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等多部著作,倡导一种新实用主义,来融合欧陆人文哲学,根本改造分析哲学,在西方引起广泛影响。他认为以往全部哲学的主流都是以心物、主客体二分为前提,以认识论为中心,在琢磨人心的“自然之镜”中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的基础,构造了种种“镜式哲学体系”和“基础主义”。他主张彻底打碎全部“镜式”哲学,建立实用主义的“启导哲学”,将人的全部知识和文化活动都看作适应环境的社会性行为经验、整体性语言游戏,说这样才能进入研究人类生活和文化活动全景的“革命哲学”时代。当代美国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哲学、现代逻辑、认知科学理论、心智哲学等新兴分支学科的研究,形成不少有价值的新学说,它们同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往往是相关的。其中颇为突出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A.N.Chomsky)的语言哲学理论。他不属于分析哲学主流,而是独树一帜,创立生成语法理论,被公认为当代理论语言学的大师。他的学说主导了近30多年西方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对计算机理论和机器翻译等有很高的指导性应用价值。70年代以来他进而深入探究心智哲学,认为语言和心智能力是人固有的遗传禀赋。他的哲学是现代唯理主义和生物学自然主义的奇妙结合。他又是一位很关注社会现实的政治评论家,写有多部政论著作,抨击美国政府的官僚体制和霸权主义。(二)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及其合理性。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美国哲学界重视这一领域的开拓。它的基本理论倾向是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在后分析哲学的直接影响下,注重运用整体论观点,紧密联系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素,动态地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结构。形成三个主要学派,各自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库恩(T.S.Kuhn)1962年以来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等多部著作,创立历史主义学派。他也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以丰富的史料,论述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更迭、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范式不是静态的逻辑图式,而是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制约、有世界观背景的综合知识模式,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范式的变革和转换。他深受蒯因的思想影响,认为范式本质上是“一个人造物”和解决疑难的“工具”,不同的科学范式有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和意义全然不同的科学语言,象不同方言那样有“不可通约性”,这表现了实用主义的相对主义倾向。他的学说产生后,对国际科学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美国劳丹的“研究传统”学说、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学说修正、发展了库恩的学说,都属于这个学派。夏佩尔(D.Shapere)教授在70年代以来发表《理由与求知》等著作,力图纠正库恩的相对主义,他建立起以马里兰大学为中心的新历史主义学派。他认为每个时代的科学形成既不相同、又互相联结的“域”(科学的门类、分支、专题),它们在知识的进展中不断分合、演变、深化,使科学整体成为动态可变的规则系统。他批判库恩的相对主义,认为科学变革造成“域”的深刻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以“理由”的因果联系为基础的科学进步,有合理性可循。但他主张真理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科学信念的可接受性,实在论的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的概念工具主义可相辅相成,这就仍然为相对主义留有余地。70年代中期兴起的科学实在论现已成为势头强劲的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他1975年以来发表《理性、真理和历史》等多部著作,在发展美国后分析哲学中也是佼佼者,多有创见,并形成科学实在论的哲学纲领。他认为科学的语言指称实在事物,处于整体发展中的科学理论法则不断逼近实在的真理;科学认识是在主客体内在关联、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科学进步有客观价值标准和重大社会功用。他指出:科学是真和善的统一,在工业革命和社会现代化中已实现巨大价值,应当紧密结合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合理的价值导向,不断推进科技革命事业。90年代以来,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实用主义来研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实在论现在勃发多姿,波义德、哈金、胡克及加拿大的邦格都各立新说。当代美国的科学哲学都主张紧密联系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研究科学的发展和价值。80年代以来它促成开拓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简称STS)。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正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而它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需要研究防止。这门新兴综合性科学有开阔的研究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人文社会因素和价值导向,高新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科技和经济、产业、教育、文化的关系,等等。在当今美国,许多大学成立了“STS”研究机构、设立有关的教学专业和课程,建立了全国性的学会,一批美国科学哲学家在开展研究“STS”的理论、历史和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种研究动向值得我们借鉴。(三)欧陆人文哲学在美国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成为近百年西方哲学中和分析哲学并驾齐驱的两大主流,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欧陆人文哲学注重研究人和社会文化的价值。50年代以前美国哲学界对它反应冷淡,认为它是非科学的,甚至是胡言乱语的堆砌。6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矛盾、人的异化和文化危机问题突出,欧陆人文哲学逐步在美国扎根立足,经由法伯、蒂敏尼卡、斯皮尔伯格、考夫曼等人大力传播与研究,成立各种学会、研究中心,在大学普遍开设课程,现在已相当盛行,并且和实用主义有所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新学说。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分析学说在美国则较早、较快地被接受和流行,对美国的人文社会学科深有影响。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和纽约新社会科学研究院是美国研究欧陆人文哲学的重镇。胡塞尔的美国门生法伯(M.Farber)以布法罗大学为据点,建立和他的老师分道扬镳的自然主义现象学,混和着唯物论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因素。苏兹(A.Schutz)等人致力于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心理学结合来研究社会哲学。蒂敏尼卡(A.T.Tymieniecka)一派恪守正宗现象学,她创办的“促进国际现象学研究所”和出版的《现象学研究年鉴》在国际哲学界颇有影响。60年代后在美国更为流行的是德国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并且涌现了一些存在哲学在美国的新变种。怀尔德(J.D.Wild,1902—1969)建立现象学的存在
本文标题: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3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