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研究
22龙彬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研究1.会馆的源流及其类型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明中叶以后,直到清代咸同时期,各类会馆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寓京官绅非常希望自己故乡的子弟科举及第、入朝为官,开始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的理想场所,遂使会馆服务于科举一时蔚成风气,并呈现出由京师向各省府城市扩展的趋势。与此同时,由商人设置专门服务于商业的会馆也不断出现。一般认为,商业性会馆最初见于明万历时期的苏州。这类会馆首先在京外的商业重镇崭露头角,继而进军京师,又再向全国各地扩散。商业性会馆成为明清会馆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散布于全国各大都市和工商城镇。举凡会馆兴盛之处,其商品经济发展亦达到很高的程度。四川等地移民会馆的大量存在,也成为明清会馆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标志。移民会馆的设立,是移民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它可以联络感情、沟通消息、维护移民的利益,逐渐发展成为在政治、宗教、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相当影响的组织。清咸同以后是会馆的蜕变分化时期,因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会馆也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增益自己的新功能,逐步从地缘性为主转变到商业性为主,以至最后自然而然地融入商会组织之中。会馆一般可以相应地归纳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大类型。明清会馆多种形态并存,不同类型的会馆各有其特征与主导功能,但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义举、公约”,为同乡籍的流移者提供服务,实施管理。2.重庆会馆的发展盛况明末清初频仍的战乱、瘟疫和灾荒,使四川人口锐减、土满人稀、田地荒芜。清王朝实行招流返籍政策,特别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定居,形成了始于顺治末年、盛于康雍乾、止于嘉庆年间的移民大潮,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1。重庆会馆建筑的大量出现,既与重庆社会的“移民特质”密切相关,也是重庆借助长江水运之地利、在明清两朝完成了由四川军政中心向川东商业重镇的历史性转变的直接产物。由于四川三面环山,只有东部长江水路便于与外省相通,因此川东重镇重庆便成为移民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的第一个大落脚点。到1812年,重庆府人口已逾234万,其中85%是外来移民2。诸省移民在重庆建立了各自的会馆,从1759年的《巴县志》可知,当时已有5个外省的会馆,即江南会馆、湖广会馆、陕西会馆、浙江会馆、福建会馆3。“到1892年,重庆已有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江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云贵(云南、贵州)等9个外省会馆”4,表明重庆与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考查历史,当时全国只有18个省,而重庆就拥有9个会龙彬1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第2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2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3《重庆建筑志》第152页,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4周勇主编《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第124页,重庆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23馆,实际包含12省,且规模都不小,由此也折射出重庆当时在全国的重要经济地位。民国时期,据向楚主编的《巴县志·庙宇》记载,重庆的会馆建筑仍有9处可寻。遗憾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重庆会馆建筑由于相继受到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轰炸、1949年9月2日空前绝后的“九二”火灾、“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等各种人为破坏而逐渐从城市中消失。3.“湖广会馆”遗迹之辨识昔日重庆诸多的会馆已绝大多数不复存在了。今天在渝中区的东正街、洪学巷、太华楼巷、东水门上巷、东水门下巷一带,还集中保留了一大片会馆建筑遗迹,它们依山、背城、面江,坐落在呈30度角倾斜的临江坡地上,这就是人们习称的“湖广会馆”。现存“湖广会馆”建筑遗迹万余平方米。对于这片会馆建筑遗迹的基本情况,根据史料及现场测绘所取得的证据辨识如下:3-1广东公所在下洪学巷19、33号,现状建筑遗存为一进四合院格局,看厅与戏楼相对,左右附有厢房,四周高墙耸立。从洪学巷进入后,左侧有一个牌楼式入口,上部牌楼的翘角、飞檐、瓦垅、滴水具全,中嵌一块匾额,饰浮雕草龙纹,上刻“广东公所”四个楷书,标明了建筑的身份。遗憾的是牌楼的翘角、飞檐、瓦垅、滴水以及匾额均坍塌毁损于2000年的一场暴雨。不过此次坍塌却使得入口的下部形式暴露出来,为2002年的现场调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牌楼式入口的下部中央为一壶门,门眉上刻“南岭观瞻”四个篆字,两侧各有拱门,门眉上分别刻有隶书“川汀”、“岳峙”。这些文字概括了广东公所的落位与山水形胜。据此或可推断出广东公所始建之初,其前面尚无建筑物遮挡,亦即广东公所的始建要早于其前面的建筑物。通过现场调查还发现:看厅分前后两厅,呈勾连形式,看厅的后墙上有雕刻精美的漏窗和依稀可辨的门洞。由此可知现状建筑遗存实为历史上广东公所之一部分。3-2齐安公所在下洪学巷36、44号,现状建筑遗存为两进合院,主体建筑呈“凸”字形,布局依中轴线排列,由下往上依次为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高墙围合,刻有“齐安公”文字的墙砖随处可见,为判断建筑物身份提供了依据。主体的两侧是若干附属建筑。该建筑的现状入口位于洪学巷一侧。进石门即是天井,天井右边是一造型典雅的琉璃歇山顶戏楼。戏楼对面是看厅,有前、后两厅,呈勾连形式。前厅右侧有一石门,似为历史上齐安公所的主入口。门额上面用青花瓷片镶嵌“齐字公所”四个大字,标明建筑物身份无疑。后厅界高敞的抱厅与大殿相望,后厅与大殿的脊梁上均刻有“嘉庆丁丑岁孟春月彀旦立,光绪已丑岁黄洲阖府重建”文字,中饰太极图。从上述题梁文字等资料可以推测,齐安公所应该创建于1817年,经72年后的1889年又事重建,建筑遗存实为湖北黄洲的地区性会馆。龙彬湖广会馆建筑遗迹总平面广东公所屋顶平面及其标志物243-3禹王庙在太华楼巷7号有一古代建筑群遗存,现仅存戏楼、天井、走廊和顺走廊方向排列的殿宇数间。天井有一个侧门,门眉上阴刻“奎璧之府”四个古凿苍劲的大字,据工作人员讲此处是禹王庙后门。殿宇建筑脊梁上刻“楚省两湖十府绅粮士商捐资重建,大清道光丙午岁律中中吕月彀旦”文字,据此视其为禹王庙建筑遗存当属无疑。在芭蕉园25号有一规模较大的古建筑,从其与以上古建筑的位置关系看,也应该是禹王庙的组成部分。其周围建筑据称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现已全部是近现代建筑砖石了。与上述两组古建筑平行,还有一组规模更大的古代建筑群(现105仓库),其主体建筑大体依中轴线排列,分别为前殿、戏楼、看厅及侧殿。此组古建筑是禹王庙的组成部分。经过以上辨识可知,今天所谓的“湖广会馆”实际是包括禹王庙、广东公所、齐安公所在内的一组规模宏大的会馆建筑群,这一会馆建筑群始建于清初,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历代多有培修,现存实物以晚清遗迹为主。那么为什么人们今天以偏概全、将其统称为“湖广会馆”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鉴于“湖广填四川”在重庆城市发展历史中的重大影响;第二是这群建筑遗迹中既有湖广省的省级会馆(禹王庙),又有湖广省黄洲的地区性会馆(齐安公所),而广东在历史上也曾隶属于湖广行省。4.“湖广会馆”的建筑艺术象“湖广会馆”这样规模宏大、建构精美的古代建筑遗迹,在重庆绝无仅有,在成渝两地亦属罕见。现存完好的戏楼、厅堂、廊房及其附属的雕刻饰物,布局与造型独特,做工精湛,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建筑结构既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又有外来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4-1群体布局艺术特色方面三个会馆分别依据各自的东西向主轴线布局,既自成一格,又彼此之间互有关联,且呈南北向沿长江排列,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三个会馆均为传统的合院式平面,但是又能够根据各自的规模与所处地形,因地制宜,在高差几十米的坡地上,综合运用“台、挑、吊、坡、拖、梭、靠、跨、架、跌、爬、错、分、联”等手法,悬虚构屋,临坎吊脚,分层筑台,灵活、艺术地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独特风貌以及重重纵深叠进的院落空间形态,建筑与场地有机融为一体,展示出高超的山地建筑群体艺术。三个会馆还非常注重利用地形的起伏,处理屋顶的造型与层叠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第五立面”,取得了“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全方位视觉景观效果。龙彬依山就势的院落空间形态动感强烈的“龙形”封火山墙广东公所高耸封闭的围墙254-2单体造型艺术特色方面三个会馆综合运用了悬山、硬山、卷棚、歇山等丰富多样的传统屋顶形式,亭、台、楼、阁、殿宇、回廊等多种建筑形式,以及“五花”、“猫拱背”、“大福水”、“金形”、“龙形”等封火山墙形式。例如在对于封火山墙的使用上,齐安公所那动感强烈的“龙形”封火山墙,直奔长江飞泄,有若双龙锁大江之态势,又恰似双龙探江饮水,造型蔚为奇观。在建筑风格上,广东公所既反映了重庆本土的山地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外来的建筑特色,它那与众不同、高耸封闭的围墙就突出地体现了客家围屋的造型意韵。在建筑色彩方面,局部采用绿瓦、黄墙,使会馆建筑突显于大片灰调的一般民居之中,增强了建筑物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4-3细部雕饰艺术特色方面遗存的几个戏楼是会馆建筑中的重心,也是充分展示雕饰艺术的重点所在。齐安公所的戏楼飞檐翘角,角梁端部饰圆雕龙头、飞鹰,凌虚而飘逸。广东公所戏楼的角梁之下饰屈蹲负重的力士,形象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戏楼的额枋上饰二龙戏珠,极为鲜见的是龙头系镂空圆雕,嘴内含珠可以转动,而龙身则采用浅浮雕,整体形象活灵活现,巧夺天工。撑弓在满足受力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是极尽雕饰之能事。一根百余公分的撑弓上竟然镂空圆雕了几十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全身造像。此外驼峰、雀替、吊瓜、天花、门窗、柱础都无一例外地倍加雕饰。整个会馆建筑群可谓遍饰浮雕镂刻,题材广泛,制作精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安公所前院四周墙体上的木刻“二十四孝图”,不仅造型生动,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会馆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伦理教化作用。5.结语曾经在重庆城市发展史中领尽风骚的“湖广会馆”建筑,由于时代的变迁,在浩瀚历史的尘封中久矣!然而,事物的发展又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的轨迹。在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潮中,遗存至今的重庆“湖广会馆”建筑已经成为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物质实体和独特的文化地标,其地位显矣!其价值大矣!其健康状况却又令人堪忧矣!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无法再生的宝贵历史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好它,使它延年益寿,已成燃眉之急矣!龙彬雕饰精美的斜撑形象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本文标题: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