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教学过程的矛盾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如果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依靠教学过程内、外部动力,比如教学主体的兴趣、需要,比如外部的奖励,来激发教学过程,化解相应的矛盾。一教学动力相关概念辨析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是两对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异的概念。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有必要予以辨析。(一)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教师的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是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如我们对四川省某中学175名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收入低福利待遇差”、“教育经费不足”、“住房拥挤”是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410%、9710%、8617%、7417%。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利用外界的积极因素,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具有献身于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具有能量的心理需要。其二,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二)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乃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人生价值观是人区分是非、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是核心之核心,因此,在学习动力中,学习动机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学习动机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起动、维持和参与功能。以来源为标准,可把学习动力分成三类。第一,外部动力,即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分数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等,都是外部动力。第二,内部动力,即来自学生个体内在的促使学习行为产生的力量,如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性格、意志和动机等。第三,任务动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力,或称第三动力。学习活动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学生个体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这种动力一般是由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形成的。理想是人对未来景象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对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从事活动和创造的巨大力量。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任务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动力和任务动力不断向内部动力转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动力也不等于学习动力,二者紧密相联,互为表面,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差异,用集合表示为:学习动力教学动力。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本文标题: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4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