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热点专题10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高考链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近年来高考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结构调整、适应WTO后国际竞争的形势和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上。党的十六大对“三农”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三农”问题涵盖的知识考点有:①汉、唐、元、明、清初等王朝的中央政府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②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③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④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⑤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⑥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⑦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比较(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⑧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等。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考点分析】(一)、我国农业发展史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③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④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⑤明初:明太祖推广植棉等措施。3、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①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②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⑤五代时:继续南移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6、关于土地兼并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②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e、清初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③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中国历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以税种来分类: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专题测试】一、选择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回答1-4题。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A.水排B.翻车C.耧车D.筒车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中期开始,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引起了赋税制度的变革。据此回答5-7题。5.唐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地方政府D.广大农民6.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7.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确保财政收入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8.《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C.王权的加强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3.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C.农副产品全部上缴国库D.农副产品全部归农户所有1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5.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①鼓励垦荒②推广植棉③实行“海禁”④对商品征收重税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农村、农
本文标题: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热点专题10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