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礼仪制度的演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失败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体例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纪录、生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的“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则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显示形式。“三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品德说教相调解,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办事,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度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成年礼,也叫冠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笄礼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对于常识。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玚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岁,固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10.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笄者)着幞头(加钗冠)。11.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13.醮子:冠者(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14.字冠者(笄者):给冠者(笄者)取“字”。15.聆训: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16.揖谢:冠者(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17.礼成:冠者(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上引《白虎通义》“敬之至也”。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孙诒让援引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篇》释“稽”字:“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稽,至也。首谓头也。”。郑玄注“稽首”为“拜头至地也”。《荀子》曰“下衡曰稽首”。故而,“稽,至也”非“稽留”之意。顿首,又称“稽颡”、“叩颡”,也称为“叩头”。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遽伸下,以额叩地,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顿首(稽颡)表示哀恸之至和特别崇敬之意,用于凶丧非常之事。之后亦演变为请罪之拜。空首,又称“拜手”,简言之称“拜”,是古代上对下的礼节形式。施礼者身体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与心平。[1]东汉郑玄注《周礼》“空首”为“拜头至手,所谓拜首也”。段玉裁解说为:“即跪而拱手,而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是之谓‘头至手’,《荀子》曰‘平衡曰拜’是也,”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接下来这三种属于“凶事之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这种礼节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死者的悲痛哀悼。吉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丧礼用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下面这“三拜”与吉凶无关。奇拜,只拜一次,奇做奇数之(JI)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有拜字即需跪地,不过不扣头,形式为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微微低头。比肃拜低一点的,就是“肃”。区别就是,肃不跪,是站立而低头,双手自然下垂。侠拜,女子见男子,女子先拜,男子答拜,女子再回拜,这一套动作就叫“侠拜。中国古代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古人坐姿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不但用于下级对上级,上对下也是一样的。跪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正确的跪坐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甯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一种坐姿。历史上先秦人面对面地跪坐,于是研究出丰富的哲学理论;唐汉人跪坐傲视天下,国势昌盛。随後西方“高等”家具诸如椅、凳的进入开始让中国人享受“高就”。武人的坐法是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後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古代人们的坐姿主要有三种:“趺(音“副”)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类似佛教中修禅者,所以又称“跏趺坐”;“箕踞”,即两腿前伸,全身象簸箕形状;“跽”(音“计”),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在没有宾客时,坐姿可以随便一些,好象上面的前二种,但是如果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礼貌的姿式——“跽”了。古书中对于标准有礼的坐姿有不少记述,如西汉时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顺理成章,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即整理冠带,正一正衣襟,危坐,就是挺直腰板,端正的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古时君子士大夫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礼仪的修养,所以即使平时闲暇之余,也要做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宋朝的司马光平时“燕居,正色危坐。”清圣祖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威名显赫。平日上朝时,俨然端坐龙椅,俯视着众人,殊不知这种皇帝举止修养的基本功其实是在长期严格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康熙帝曾回忆说从小“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而登基后和大臣们议政,和经讲官研读书史或家庭谈笑时“率皆俨然端坐”,是幼年起习就,加上平时的自我涵养造成的。座位尊卑顺序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仪礼》、《礼记》都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定。如《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妻对席礼,夫坐东面西,妻坐西面东,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聚会群臣,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以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也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的,它座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在室内,则以“东向为尊”。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座西面东,其次是座北面南,再次是座南面北,最后是座东面西。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动一般皆在室内进行,因此,这种室内的礼节性位次尊卑影响也就更为广泛。诚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位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位次尊卑也会有种种变化。如明人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卷一所载:“至吴元年十月,太祖始令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余官如之。坐北朝南,上-下:北西东南。坐西朝东,上-下:西南北东。坐南朝北,上-下:南东西北。坐东朝西。上-下:东北南西。古人以右为上坐为下。
本文标题:礼仪制度的演化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