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理论精华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尤其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经验教训,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问题和我国的人才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工作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要为新时期我国的人才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前提;二是重视人才工作的制度建设,强调以改革我国传统人事制度,建立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体制为动力,全面推进我国人才工作;三是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战略重点,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的思想;四是把树立科学人才观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提出要树立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人才观;五是强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障,在党管干部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并明确了党管人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六是把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提出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人才工作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3.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是人才工作的基本前提做好人才工作,前提和基础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一以贯之的思想。道理很简单,如果轻视知识,践踏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发挥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工作便无从谈起。这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有过深刻的教训。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邓小平在总结“文革”期间干部和知识分子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声呼吁和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反复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机遇难得”、“人才难得”,一定要抓住机遇,开发和利用好人才。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坚持并丰富了这一思想,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3.1.1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后,人才问题被作为党和国家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了出来。因为我们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1面对国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1984年,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再次强调:“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3把知识和人才摆在第一位,这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一以贯之的观点。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和评价知识分子的问题。因为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人才全体的主要部分,而人才又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和创新者。对这两个问题,邓小平在1978年的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两个著名论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党的人才理论与政策的基石,也成为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代表性口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说:“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0-221页。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92页。4接着,他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5。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揭示了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肃清了人们对科技的不正确观点,指明了现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巨大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和科学技术观。这个科学论断预见了未来,也为后来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最早是周恩来在1956年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并得到全党的肯定。但在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运动及以后的历次运动中,这一原则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并逐渐被执政党放弃。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邓小平恢复并重申了这一原则。早在1977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6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进一步指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7。邓小平关于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彻底批判了“四人帮”的“两个估计”错误判断,彻底扭转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社会地位,使广大知识分子获得了新生。这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一次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实践证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完全正确的方针。离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支持,便不可能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全社会开发人才资源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各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页。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级各部门大胆培养选拔人才、合理配置使用人才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并结合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后,我国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尊重”思想,提出了“四个尊重”的方针。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8。中共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两院院士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人才工作的科学理念、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四个尊重”原则的提出和贯彻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高度重视。“四个尊重”把劳动、知识、创造与人才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在于把全社会的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多作贡献。3.1.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归根结底是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与“尊重知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另一方面,人才不仅掌握着知识,而且创造知识。在人才与知识的关系中,人才处于主体性地位。因此,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尊重人才”上来。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如何切实尊重人才,如何努力培养并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革”了对一代人才培养的耽误,邓小平他反复强调“机遇难得”,“人才难得”。他不无感慨地地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9。邓小平认为,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三个优越性的表现之一,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个前提之一。他多次建议中央要总结一下用人的问题,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江泽民在总结世界科技进步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8《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0页。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10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胡锦涛进一步从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然而,要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不是光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一,坚持正确的人才标准。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把既无知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把“红”与“专”对立起来颠倒是非的做法,事实上是对人才最大的不尊重。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他认为,白是一个政治概念,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12。此后,邓小平在干部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若干问题研究-第3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理论精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