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行知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行知精神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强的革命战士。陶行知的革命精神、献身精神、求真精神、创造精神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行知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大力宣传和弘扬行知精神,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有利于形成诚信友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关键词:陶行知;行知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行知精神在国家层面上对价值目标的阐释与探索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指出“我们现在处在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陶行知生活的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广大劳动人民穷困潦倒、毫无尊严,出生于穷苦人家的陶行知从小就有切身体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陶行知与众多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在世界上有地位,因而努力探寻强国之路。陶行知主张教育兴国、工业兴国、科学兴国,并且认为教育最为重要,他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认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民主也是陶行知一生的奋斗目标,他积极推行民主教育、开展民主实践,致力于建设民主国家,正因为如此,陶行知被世人赞誉为“民主之魂”和“民主斗士”。作为思想家,陶行知关于什么是民主、民主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等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之光,给我们以启迪。1945年11月,在《民主》一文中,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民主必须包涵:一、政治民主;二、经济民主;三、文化民主;四、社会民主;五、国际民主”,这“五大民主”主张充满了政治思想家的智慧。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显著特征。文明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充裕,即物质文明的发达,更需要体现出精神文明的进步,特别是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智慧与道德的进步。精神文明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就是人们的道德面貌、社会风尚,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因此人民普遍受到文明教育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重要途径。陶行知力主改造社会,特别是致力于改造乡村社会,就是要推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要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旧俗,就是要倡导文明现代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主要体现为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良好社会状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陶行知是和谐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以博爱精神倡导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和谐,他致力于平民教育就是“要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就是“要把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打通”,就是要使人们不受贫富、贵贱、地域、性别以及“三教九流七十行”等的限制而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一起“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为此,陶行知积极劝导富人要帮助穷人,特别是穷孩子,他引导劳苦大众要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教导政府官员要对人和气,教育学生要谦和有礼。二、行知精神在社会层面上对价值取向的探讨和实践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专门阐述自己对自由与平等的认识,他认为自由、平等与民胞(博爱)是共和的三大信条。关于自由,他认为自由来自法律和道德。他在《共和精义》中指出“法律之内有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即自由有两个层面:一是外在自由,一是内在自由。外在自由是从政治与法律的层面来说的,体现为公民权利,主要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而内在自由是指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思考和行事,贵在自我约束。关于平等,陶行知认为首先是机会平等,特别是个人发展的机会平等,包括政治、经济(主要指就业创业机会)与教育的机会平等。陶行知大力倡导“人中人”的教育,“人中人”即社会中平等之人,人人都是“人中人”也就实现了社会的平等,这种教育观就是基于人人平等的理念。陶行知还专门做了一副对联来解释平等与自由,即“在立脚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就是强调平等最重要的是地位平等,不能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自由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的自由,也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脉相通。此外,陶行知还着重强调“自由平等所在即责任所在,天下无无责任之自由平等也”“真自由贵个人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此见解非常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研究和宣传。平等与自由都离不开社会的公正与法治,法治是平等与自由的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障。公正也就是公平、正义,根据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理论,正义涵盖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差别原则与公平原则,可以认为公正是对平等的进一步完善,是对弱者的进一步保障。因此,社会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公正才有真正的平等与自由。陶行知毕生追求建立一个“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和“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他认为“在共和主义之下,社会之大任即为济弱扶倾”。他身体力行通过教育慈善工作努力改善弱者的生存状态,给他们以发展的机会和希望,他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关于法治,陶行知认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他多次呼吁国民党政府依法行事,他还为育才学校聘请史良大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希望依法保障育才学校师生的人身自由与一切权益,遇到纠纷也积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规则意识,即以大家认可的规则处理各种事情,并且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在这一点上陶行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不管是晓庄师范,还是在育才学校,陶行知都和大家一起制定校规,并且带头执行,如他宁愿步行几十里也不用捐款坐车以执行不得动用公款谋私的规定。三、行知精神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对价值准则的诠释和示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陶行知所讲的道德内涵一致。当时他将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认为这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条件。陶行知认为“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他在《每天四问》演讲中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一生追求真善美,提出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首先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陶行知在《每天四问》中指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爱国是国家意识的体现,是个人超越个体、家庭、家族乃至地域之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人类对故土家园、种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炎黄子孙的爱国就是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就是要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努力报效国家。陶行知被世人赞誉为“伟大的爱国者”,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他一生努力奋斗、勇敢斗争的动力和源泉。陶行知在15岁时就立下“我是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贡献!”的人生志向。他在一首题为《中国人》的诗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陶行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放弃留在美国的机会回国效力。不管是教育救国,还是抗日救国、民主救国,他都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大、以振兴中华为最高追求,展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敬业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判,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基本要求就是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事业为重、服务人民。陶行知是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的楷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之中,他无私奉献、倾其所有办平民教育,他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办试验教育,他亲力亲为、以身示范办师范教育,并且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陶行知的大爱首先就是爱孩子、爱教育,他爱生如子,为了学生他历经千辛万苦,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办人民的教育。陶行知在《每天四问》中的第三问就是“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他提出了3点意见,即要“站岗位”———尽职尽责、要“敏捷正确”———效率效果俱佳、要“做好为止”———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可谓是对敬业准则的具体阐述。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项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陶行知不仅自己是恪守承诺、诚信待人的标杆,而且将诚信作为学生学做“真人”的首要标准,他为育才学校学生确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育才十二要”的第一条就是“要诚实无欺”。他坚持要求收回儿子的假毕业证明书,要求儿子“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要凭真本事、真学问就业立世。陶行知朋友遍天下,别人捐给他办学和抗战的钱数不胜数,这都是大家对陶行知的信任,这种信任主要就来自他的诚信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友善是人性的光芒,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融洽的必然要求,它要求人与人之间包容共生、相互尊重、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陶行知的大爱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体现为关心和帮助弱者,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帮互助。陶行知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对学生、劳苦大众尽心尽力,晓庄附近的村民都觉得他友善、平易近人,孩子们都觉得他和蔼可亲;而对于敌人和反动当局,他则坚决斗争、毫不留情。陶行知常常教导学生要与工农交朋友,要真诚地帮助劳苦大众,他在“育才十二要”中要求学生做到“谦和有礼”“自助助人”。四、结束语为了更好地发挥行知精神的积极作用,应将行知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传承、大力弘扬并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行知精神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定能早日实现陶行知“共同创造一个独立、自由、平等、进步、幸福的新中国”的美好愿望。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行知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