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社会工作概论_第十一章_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自然规律。一个人一旦变老,通常伴随着多种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丧失,并逐渐走向人生历程的终点。21世纪被称为年轻人的世纪,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年轻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更加重了老年人的失落感,老年问题在新的世纪将趋向严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社会强调并重视老年社会工作,对于缓解与解决目前正趋向严重的老年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节现代社会的老年问题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对老年人的界定一般是从生理年龄上来说的。一个人算不算是老年人,首先看的是他的年龄。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有两种年龄标准,分别是60岁和65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界线,而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仍比发达国家一般水平低5岁左右,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所称老年人便是指60岁以上公民,因而以60岁作为我国老年人口的老年问题也称老年人问题、老龄问题等等,是指老年人由于自身老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老年人个人方面出现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老年人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问题的本质是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难以保证通过自己获得生活所需,且由于各种原因又缺乏外界的有力援助,因此往往存在着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问题的严重性凸显出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协调有序地运行,因而成为社会工作所重点关注、解决的对象之一。(二)老年问题的成因现代社会老年问题越来越严重,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两大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现(三)老年问题的表现老年问题的根本是需求问题,即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可以分为五个层面:第一层面,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的需求,就是满足老年人在衣食住行以及健康、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层面,老有所爱、老有所伴需求,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感情需求;第三层面,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和老有所美的需求,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在娱乐、交友、求知、爱美等方面的充实自我、张扬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发展需求;第四层面,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的需求,就是要满足老年人在自我实现方面的价值需求;第五层面,老有善终需求,就是有满足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归宿需求。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狭义的老年社会工作,或称之为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而广义的老年社会工作也可称为老年人服务或老年人福利,泛指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增进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社(二)老年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老年人福利思想与福利措施在我国起源很早。舜以“孝”治天下;周公制六礼,提倡尊敬老人;孔子提倡“老者安之”,“老有所终”;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无不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尊老敬老西方国家的慈幼、养老、赈穷等综合性福利思想,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幸福主义”(eudemonism)、古罗马的“责任观”(responsibility)和希伯来人的“正义论”(justice)等观念。工业革命以前,北欧及美国等先进国家,皆因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制定各种济贫法案以协助贫民,其中受助者大部分为老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英国开始,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建立了福利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社会工作和老年人福利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实现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有些国家例如美国实现了对于老年人保障的单独立法。第二节角色理论主要是从老年期社会角色变迁的角度来探讨的。老年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不同于中年期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进入老年期一般就意味着基本失去了中年期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脱离理论又称撤退理论或休闲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卡明(Cumming)和亨利(Henr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脱离理论是从代际循环的角度展开的,老年人因为从原有的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中退出以及活动力的下降,而不能达到原来的社会期望,同时老年人也希望摆脱这种难以达到的社会期望,从原有的社会中“脱离”出来。因此对老年人来说,脱离被看做是一种适应的行为,可以使老年人保持一种有价值和平静的感觉,同时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三)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一种理论。他对堪萨斯市的300个人——主要是健康的白人中产阶级,年龄从50岁到90岁之间——做了六年的定期谈话,根据调查分析发展了这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比没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意,并且也更能适应社会。因此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在社会参与中肯定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活动理论有四个重要的假设:第一,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第二,保持高水平的活动,会使老年人所要求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有更多的资源。第三,稳定的角色支持,可以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第四,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也就越高。这四个假设按照一种清晰的逻辑关系展开,说明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程度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促进关系。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局限性——忽视了老年人的个性在老年期生活中的作用,而连续性理论的出现正是以个性的研究为基础,解释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连续性理论认为,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个性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其个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不同老年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那些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那些一贯活跃、自信和经常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也不可能安静地呆在家里。也就是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连续性,一个人进入老年期之前的生活方式会延续到老年期。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是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个人老化的影响。这种理论的观点强调晚年生活中老年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对情境或事件的知觉和意义,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人会依其知觉对现实环境设定计划目的和采取行动。因此在老年人生活中,周围环境、老年人自身以及老年人与环境的互动等状况对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尊老爱老的社会中,周围环境对老年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老年人自身也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当然也是高的;反之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二、宏观层次的理论(一)老年次文化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最初是美国学者罗斯(Rose)提出的。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这种理论认为老年次文化群的形成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法定的退休制度成为老年期开始的明显标志。老年人在现代社会聚集于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其他老年公共活动场所,而且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等住所的兴建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频繁接触的机会,通过相互间交往,老年人会形成一种群体意识,考虑自身的群体利益问题。老年人在相互交往中,对所处情景的共识和共同的需求也有助于老年人发展群体联系。这就使得老年次文化群的形成成为可能,并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同。另外,社会中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社会在众多的公共领域有意无意地对老年人的特殊对待,也是社当老年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交往时,他们会显示出次文化。老年次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表现在老年人形成群体身份与意识,具有采取社会行动的潜能,以捍卫老年人权利及争取老人福利与社会资源。消极作用是有可能造成年龄歧视,老年次文化理论忽略了老年群体成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兴趣、利益、政治观点的差异极大,对一些社会事件未必有一致的观点和认同。而且也有不少老年人由于缺少与外面接触的机会,也就不可能形成老年次文年龄分层理论是由美国学者MW赖利(MWRiley)和A福纳(AFoner)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年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当人们的年龄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转移时,他们的权利、角色和特权也会年龄分层理论将人们的老化与社会进程联系起来。个人随年龄增长不仅会经历身体变化,同时也会经历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这种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因此社会中也就明显存在着年龄层次的区分,比如“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年龄层次的差别,在这里主要是说不同年龄层次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种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分配和社会化过程所造成的,分配是指社会指定不同年龄的人扮演适当角色的过程。例如,年龄作为退休的标准与社会的整个就业模式有关。社会是另一种干预过程,它有助于人们顺利地从一种年龄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年龄状态。从动态过程来看,同一年龄层次的成员由于在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上的相似性,以及与其他年龄层次的相异性,在向下一年龄层的过渡中也呈现出了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在退休的老年人与20年前退休的老年人在对老年生活的认识上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积极调适,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现代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考吉尔(DCowgill)和赫尔姆斯(LHolmes)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现代化与老年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影响社会现代化和老年人地位的(1)医疗技术的发展延长了老年人的寿命,老年人口也因此增加。在注重年轻人和新(2)经济与技术。经济和工业技术为年轻人带来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由于老年人缺(3)都市化。在农业社会,人的年龄与知识是成正比的,老年人往往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因此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工业社会,在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4)教育。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比老年人大,社会资源更多地侧重于年轻人的发展而非老年人的福利,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地位那么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适应现代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呢?老年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课程来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例如新型通讯工具和电器的使用等等。另外还应大力发展老年人教育,鼓励老年人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既丰富了老年生活同时又可以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1(2(3(4(5(6(7(8(9)运用研究的知识去维持或增进老人的健康与幸福并(10)使老人能自由、自主地规划与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一,帮助老人获得所需资源,争取老人所拥有的权益。第二,帮助老人增强其能力,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第三,协助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进与他人互动,使老人晚年生活更为充实。第四,为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帮助老人了解和接受老年期的生活。有时候,老年人自身会对老年期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以至于产生情绪低落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一)相信老年人能够改变(二)尊重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三)耐心主动地与老年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四)(五)尊重老年人的自决权利,多肯定老年人(六)为老年人保守秘密第四节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老年人照顾1.是指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留在家中或让其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得到生活上的照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家庭辅助及公共救济金:是指对于老年低收入户,政府每月发给家庭补助,或是副食费及燃料费。像美国对那些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老年人,给予随生活指数调整的补助金;英国也有补充年金和补充津贴,只要老年人的收入未达到保障标准,即可以获得救助。在日本老年人所得维持方(2)家庭寄养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概论_第十一章_老年社会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