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社会研究方法A-田丰。笔记
第一章人类研究与科学一、研究中的错误及解决方式1、不正确的观察→客观测量手段2、过度概化→足够的样本和重复3、选择性观察→抽样调查4、非逻辑心理→逻辑推理二、社会科学的基础1、理论并非哲学或信仰社会科学处理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科学理论只能建立在被人认同的标准的价值判断上2、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生活的规律,反应的是整体而非个人但任何规律都存在例外。规律可能被人有意识地干扰三、变量与属性1、变量的类型(测量层次:由低到高)①定性: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互斥性,非数字表示②定序:描述了变量的属性沿某种维度的排列顺序,只能排出顺序,前后差异不可测③定距:变量的属性可以排序且相邻属性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或可测的),但0无意义④定比:能排序,前后差异可测,且0有意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2、自变量VS因变量3、属性:人或物的特征特性:完备性、互斥性4、理论描述变量间的关系,变量是很多属性的逻辑组合四、个案式解释VS通则式解释1、个案式解释:对特定现象的全面理解,试图穷尽所有原因2、通则式解释:对某类现象的一般性理解,通常只包含部分原因第二章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一、理论1、理论的要素:观察、事实、定律、概念、变量、公理或定理、命题、假设2、理论的类型: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3、理论的作用①预防我们的侥幸心理②合理解释观察到的模式③形塑和指导研究二、范式1、含义:用于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提供了寻求解释的方法2、类型:实证主义范式、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女性主义范式、批判种族理论三、两种逻辑体系——演绎VS归纳1、演绎:根据一般理论预测特定事件结果,即从理论引出预期的结果或假设,研究被用来检验理论,一般采用定性研究Eg.娅索:分配的正义2、归纳:从个别观察中寻求一般模式,即从研究资料中的分析中发展出理论,一般采用定量研究Eg.人们为何吸食大麻第三章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一、伦理议题1、自愿参与(知情同意)与科学所要求的概括性相违背2、对参与者无害:包括研究中的生理伤害与心理伤害,以及研究资料分析带来的伤害(知情同意)除非研究对象愿意冒被伤害的风险否则不能伤害他们3、匿名与保密①匿名:研究者与读者都无法辨认关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信息②保密: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信息但愿意为之保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不需要时删除4、欺骗:隐瞒研究者的身份或隐瞒研究目的在实验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进行任务报告,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5、分析与报告(对同行的伦理责任)全面精确地提供结果,公布存在的错误、不足与其他缺点第四章研究设计(尽量明确研究目的并确定最佳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研究往往包含了不止一个目的)1、探索性研究:试图对现象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了解,但很少能圆满地回答研究问题(定性)2、描述性研究:精确地测量并报告研究总体或现象的基本特征,常见于定性研究,比如人口普查(定性/定量)3、解释性研究:探讨并报告研究现象各层面之间的关系(定量)二、通则式解释——通则式因果关系1、主要标准:①变量之间必须相关相关关系:有正/负向联系,但不能确定因果(统计相关)②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存在例外)③不是假相关(非虚假关系)虚假关系:两变量之间的巧合性统计相关由第三个变量引起2、错误标准①完全原因②例外案例:在通则式因果关系中并不否认因果关系③多数案例:即使不适用于多数案例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真实的3、充分原因与必要原因①充分原因:只要条件出现,结果必然出现(不参加考试就不能通过课程)②必要原因:只有条件出现,结果才能出现(只有女性才能怀孕)三、分析单位1、含义: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解释其中差异的单位,通常就是观察单位2、常见分析单位个体、群体(家庭、帮派)、组织(企业、军队、院系)、社会互动(打电话、跳舞)社会人为事实(画、报纸)3、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①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②个体谬误:在只对个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群体层次上的结论③简化论:局限于用某类型的特别的、狭隘的概念来解释所有事物四、时间维度1、截面研究:基于某个时点观察的研究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通常都是截面研究2、历时研究:基于不同时点观察的研究包括趋势(总体中某一特征)研究、世代(同期群)研究、专题群体研究五、研究计划1、确定研究问题①根据兴趣、想法、理论等确定研究问题②确定研究目的③概念化:事先定义好研究相关的概念2、确定研究方法①选定研究的方法(好的研究设计通常集多种方法的优势于一身)②操作化: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法③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总体与抽样④观察并收集资料3、资料处理,资料分析,应用六、研究计划书基本要素:议题或目的、文献回顾、研究对象、测量、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时间表、经费*混合性研究的作用:1、证实:用两种数据收集方法来证明结论有效性2、补充:用一种来补充另一种方法的缺陷(一主一辅)用定性方法解释大样本数据结论用大样本数据检验定性方法结论第五章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一、测量1、可测量的三类事物:①可直接观察到的东西②需要更细致,更复杂而非直接观察的东西③建构的事物→测量第一步:概念化2、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精确度、准确度、信度、效度①信度:指测量方法的质量,即对同一现象的重复观察能否得到相同资料提高信度的方法:前测—后测法、对分法、利用已有的测量法、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效度:测量所得准确反映了所要研究的概念的程度a.表面效度:衡量一个指标的品质,即它看起来是否能对变量进行合理预测b.预测效度(标准关联效度):与外在标准相关程度c.建构效度:某测量与其他变量相关程度d.内容效度:测量涵盖了某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范畴的程度③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张力,建立具体的可信的测量通常会削弱概念本身的丰富含义。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不同的测量方式来测量概念的不同方面二、概念化1、含义: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包括明确概念的指标并描述其维度2、指标与维度①指标: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反映了我们所研究的变量eg.是否进教堂(衡量宗教虔诚度)②维度:概念的一个可指明的方向,即分类eg.行动层面、情感层面3、真实定义、名义定义与操作定义①真实定义②名义定义: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eg.同情心就是是否拔小鸟的羽毛③操作定义:明确、精确规定如何测量eg.社会经济地位就是收入与教育程度4、概念次序的建立概念化→名义定义→操作定义→测量5、描述性研究比解释性研究更要求精确的定义三、操作化1、含义:明确了用以测量变量属性的程序,即把概念变为变量以便测量2、过程①确定变量的变异范围②确定变异的精确程度③确定相关变量的维度④确定合适的测量层次第6章指标、量表和分类法一、指标与量表1、共同点:都是典型的定序测量,都是复合测量2、区别:①指标:单个属性分值的累加②量表:对不同问题的不同反应赋予分值使不同选项反应变量变异程度的强弱③一般来说,量表优于指标,量表能够测量变量的强弱程度二、指标的建构1、选择可行的项目:表面效度、单一维度、测量是笼统的还是具体的、变异值2、检验经验关系:若不同项目是同一变量的指标就应检验它们之间的二元关系或多元关系3、指标赋值:决定值的范围,并决定每个项目是否使用相同的权重4、鉴定指标:①内在鉴定,即项目分析:评估每个项目是否具有独立的贡献②外在鉴定:检验某测量与测量同一变量的其他指标的关系5、例子:世界妇女地位的测量:①性别发展指标(GDI):平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收入水平②性别权力测量(GEM):女性在国会中比例、在各种工作中比例、获得工作和工资的途径三、量表的建构1、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用于判断人们进入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的意愿的一种测量技术测量的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强度2、瑟斯东量表:根据“裁判”对变量的指标给出的权重来建构赋值让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强度结构3、李克特量表:使用标准化的回答分类来提高社会研究中的测量层次并以此来决定项目的强度李斯特项目:eg.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4、哥特曼量表:用于总结多个不连续的观察发现和运用变量的指标之间的经验型强度结构第七章抽样逻辑一、非概率抽样:抽样方式并不依据概率理论1、就近法:在固定场所拦下路人做访问工作(误差较大,可以作为前测)2、目标式(判断式)抽样:以研究者的个人判断(是否符合研究目的)为基础来选择研究对象3、滚雪球抽样:要求被访问的人接受其他人来参加访谈(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受访者驱动抽样(抽样人群的层次较低)4、配额抽样:建立描述总体特征的表格,按比例抽样(对前期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高)5、选择线人线人即对你渴望研究的社会现象相当熟悉且愿意告诉你他所知道的的人,需要是研究对象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现实中线人通常是群体中的边缘人物。二、概率抽样:根据概率理论来选择样本的方法的总称,核心是随机抽样Ⅰ、相关理论:1、总体与抽样框①总体:理论上研究要素的特定集合体②研究总体:从中选抽出样本的全体要素的总和③抽样框:总体要素的列表或准列表④代表性:样本具有的跟研究总体相同的特征⑤要素:构成总体的单位,也是样本所包含的内容⑥参数:对总体中的某变量的概括性描述*一个样本的代表性直接依赖于抽样框代表总体要素的程度2、抽样误差①含义:概率抽样中期望的误差程度,包括三个影响因素:参数、样本规模和标准差②衡量标准: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置信水平:总体参数落在一既定置信区间的估测概率置信区间:估测总体参数值的范围*置信区间扩大,置信水平上升③减小抽样误差方法:增加样本容量提高样本要素的同质性Ⅱ、类型1、简单随机抽样:用数字表示要素,然后随即选取2、系统抽样:系统化地选择完整名单中的第K个要素组成样本抽样间距:从总体中选取样本的标准距离抽样比率:被选择的要素数与所有总体要素数量的比率隐藏问题:周期性问题3、分层抽样:在抽样前先把总体分为同质性的不同群(或层)然后再进行抽样优点:降低抽样误差,增进样本代表性问题:如何分层4、多级整群抽样:先进行整群要素抽样,再从群中抽取要素缺点:误差较大→尽多地选取群并减少群众要素、采用分层抽样法代表:概率比例抽样:群被选中的概率与其规模大小成比例*加权:赋予不同概率入选样本要素不同的权重。最简单的,每个样本要素的权重为其被选中概率的倒数*概率抽样的作用:①避免选取要素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差②估计抽样误差第八章实验法一、实验法适用议题实验法适合于范围有限、界定明确的概括和假设,适合检验因果现象,适合研究小群体互动实验法适用于假设、不适用于描述二、古典实验1、自变量与因变量2、前测与后测在接受自变量刺激前后对因变量的测量,其差异被视为自变量的影响力3、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中被施以刺激的受试者控制组:在实验中没有被施以刺激的受试者4、双盲实验:受试者与实验者都不知道哪些是实验组哪些是控制组,能够防止实验者的偏见三、选择受试者方法:概率抽样、随机化、配对四、实验设计1、无控制组的后实验测试方案eg.一个人锻炼之后身材很好2、无控制组的前后实验测试方案eg.一个肥胖的人通过锻炼之后身材很好3、静态组间比较eg.一个运动的人看起来瘦,另一个不运动的人则超重4、古典实验方案(可能受交互效应影响)G1:前测——实验(刺激)——后测G2:前测——实验(无刺激)——后测5、所罗门四组实验方案G1:前测——实验(刺激)——后测G2:前测——实验(无刺激)——后测G3:无前测——实验(刺激)——后测G4:无前测——实验(无刺激)——后测*内在无效度:实验结论没有正确反应实验本身,即因变量受到了实验以外的因素的影响外在无效度:实验结果不能概化到现实世界五、实验法的优缺点1、优点:①能够将自变量独立开来,从而可以进行因果推论②相对容易复制③具有很强的严密性2、缺点:人为造作,实验中发生的现实中不一定会发生第九章调查研究一、适合调查研究的议题适合对于大的群体进行描述性的研究,也可以进行解释性的研究是测量群众态度和倾向性的一个出色工具二、调查问卷的设计1、问卷设计的步骤①确定问卷的目
本文标题:社会研究方法A-田丰。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