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青连斌何为社会组织大多数人都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社会组织中。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兴起作出系统解释的社会学家。按照他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韦伯强调,社会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书面文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组织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后来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同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当追求明确的、经常性的目标的个体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而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合作时,社会组织也就产生了。所以,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减少经常性合作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而作出的选择。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一是组织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二是规章制度。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三是组织成员。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但人们要进入一个社会组织,成为组织的成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进入程序或手续。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的边界,强化成员对社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社会组织与其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有通过这种进入程序或手续,社会组织才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四是权威,也即一种合法化的权力。韦伯认为,权威就是获得认可的权力,在社会组织中权威依附于职位。一个人居于某一职位,他就具有该职位的权威,当他离开这一职位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权威。韦伯根据权威的形成,把权威区分为三类:法理型权威,这是通过人们认为合法的程序而形成的、具有合理性的权威;传统型权威,这是由于世袭等原因而形成的权威,下级对上级的臣属和忠诚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魅力型权威,这是由于个人具有超人的才能而形成的权威。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理型权威。此外,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障其运行,包括资金、设备和活动场所等。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由组织的规章制度正式规定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便形成了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因此,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按照这种关系结构,社会组织中的各部门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分工和合作,因此,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具有明显的理性色彩。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多种多样,如职位完全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上级对下级进行指挥、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直线型组织;以组织成员工作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为基础,把人们集合起来的职能型组织,等等。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以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政治学的权力一元化理论为基础的。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组织成员,也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结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横向公司和网络化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明显的例证社会组织中除了正式结构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结构。这主要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因为经常性的联系而产生的非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可能同正式的工作关系联结在一起,因而,当事人之间处理工作问题时可能采取超出正式规定的方式和和手段。非正式结构是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非正式结构的发现说明,社会组织并非人们凭主观意愿设计出来的理性的结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我国社会组织中的私人关系、派系、关系网,就是典型的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既有可能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而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可能干扰正式结构的运行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社会组织的类型社会组织多种多样。一些社会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组织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帕森斯根据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职能,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从事物品的制造或生产,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是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组织,以保障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政府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团体也具有这一职能。整合组织是调节社会冲突的组织,包括各种以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法庭和各种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传承的组织,它的功能是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和价值、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是学校和教会。布劳则从社会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把社会组织区分为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和公益组织。互惠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互利为目的,比如工会、政党和俱乐部等。服务组织为人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医院、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经营性组织是赢利性组织,如银行、公司、企业等。公益组织以社会公众为受惠对象,政府机构、邮局等都属于这类组织。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把社会组织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的手段使成员服从组织,监狱、精神病院和军队是这类社会组织的典型。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或物质报酬来控制其成员,如各种工商业组织。规范性组织则是运用规范来控制其成员,通过规范的内化实现对其成员的控制,最典型的是各种宗教组织。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学家根据其他标准对社会组织作过其他分类。对社会组织进行适当的分类,这是认识和研究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美、日、中经济贸易模式的变迁分析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全球经济经历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最深刻的发展和变迁。全球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是全球化也造成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巨大失衡。为了更好地探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失衡问题,本文拟对美、日、中经济贸易模式及其变迁做一个分析。一、美国双赤字背后的双输入战略经历了近200年的民主制度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积淀,以及凭借在二战中赢得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地位和实力,战后美国迅速成长为超级大国,并一手操办成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操控各种规则的制定,迅速树立起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进一步利用美元霸权地位推行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进行产业和生产布局,形成了以美国为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发源地和消费的最终场所,世界其他国家为生产车间的格局。这样,美国就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消费,大量赤字形成的资本又回到美国国内进行投资获取利息和支援技术创新。国外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工资,就连保护环境的公共支出部分也被美国拿走。1、布雷顿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奠定了美国长期贸易赤字的基础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45年美国GDP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60%,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黄金储备的75%。为了使各国能够购买重建的物资,避免出现一战后的竞相贬值、贸易保护局面,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体系是一套以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为特征的汇率管理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体系规定的双挂钩是以美元为中心,或者说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样,作为本位货币的美元其实就是国际结算和储备的手段,地位等同黄金。从而,形成了美元赤字的基础。首先,由于美元是结算手段,美国不用储备外汇,这给美国的赤字提供了条件。其次,由于美元是世界通货,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坐享铸币税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显然是对美国有利的,美国通过各种对外援助、投资等方式大量输出美元,美国的贸易帐户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逆差,70年代,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尚且还能勉强维持在零水平周围,自80年代后则处于不断下降的通道,一度到达-3%至-4%的水平,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再次开始下降,一路下跌到2004年年底接近-6%的水平。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的双挂钩是不可能持续的。由于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各国都努力地保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千方百计地增加美元的流入,这就必然造成美国的持续逆差,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最后,美国不得不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并最终走向了黄金的非货币化。但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各国和美国的贸易量巨大,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2、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可能美元的霸权使得美国具有无穷的货币创造能力,由于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不用为货币的贬值担忧。相反,美国大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并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出现滞胀,经济波动较大。由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使美国长期处在低利率周期中,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很轻松地从货币市场上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财政支出。这就是美国财政赤字的现实基础。美国的财政赤字政策又为美国的低税率提供了可能,美国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来减少税收。这种低利率、低税收的金融环境显然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3、美国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实现双赤字向双输入的转换为了对付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使美元不至于由于巨额的逆差而出现过度的贬值,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为后盾,采用大量发行国债和吸引国外资金来美国投资的方式,使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样贸易逆差的资金又回流到美国,维持美元低利率的宽松货币环境,促进经济的增长。美国一方面将大量的落后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大量输出资本获取美元霸权地位的特殊利益,即通过美元的输出换取资源、商品和大量的真金实银,满足国内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利用其资本市场使花出去的钱又流回美国,使得美元得以维持。美国还可以将从海外赚取大量的利润和铸币税,用于支持国内的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以及教育等,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以及推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大量的商品进口和资本的流入,美国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便转变成了“双输入”,这就是美国的赤字战略。二、日本由出口导向被动转为内需主导经济的艰难调整战后日本积极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上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高速发展,完成了赶超经济的任务。但是,日本的“贸易立国”政策也使得日本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变得很高,对世界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贸易摩擦不断,汇率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日本随后进行调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积极向海外扩张,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转移到海外,限制原材料工业发展,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强进口能力,将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历了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的艰难调整。1、战后日本的“贸易立国”政策使经济高速增长,完成了赶超经济的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整个日本的经济,而且日本资源匮乏,只能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重点是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实行粗放型高速增长,经济获得了超速发展,在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位。日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世界能源和原材料高度依赖,而且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日本的出口导向型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和冲击很大,很快就形成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和争端,难于维续。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世界能源和材料价格上涨,各国对日本产品排斥和贸易摩擦增加,因此,在第
本文标题: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