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
1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文化领域也正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执政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文化领域表现出来,道德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道德滑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当今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文化领域也正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出来负面的东西必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道德文化领域之中。执政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文化领域表现出来,道德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一、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缺陷社会转型期,一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三是社会形态变迁,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2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型是社会机制的大转变,是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其转型的速度、难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快速的社会化和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道德滑坡、品格失落现象日益凸显。1、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道德文化规范。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包含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逐步被淘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开拓创新、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珍惜时间、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社会转型太快,一时让人们难以适应。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尚未真正确立,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加之,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商业行为中的利益交换行为的泛化,造成现实生活中的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现时的伦理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2、社会现实道德方面显现反道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对道德困惑的极端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它反对用任何道德来约束自己,用虚无主义来对待人类的道德规范。它主张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不受道德的任何3约束的,其危险性不可低估。反道德主义造成大量越轨和违法现象发生。如在职业道德方面,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在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欺诈、制假坑害消费者;在公共生活方面,社会公德淡漠,表现出许多野蛮的不文明行为。另外,还会导致许多严重违法行为,如吸毒贩毒、卖淫漂娟、拐卖妇女儿童等,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3、作为社会发展方向导引的社会理想道德出现暂时真空。传统社会的理想道德和前一时期所倡导的理想道德,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与社会物质文化距离遥远以及不切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遭到怀疑和淡漠。特别是我国缺少一个文化“启蒙”时期,也没有“文艺复兴”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深刻反醒,因而暂时的理想道德真空出现了。其主要原因是,一个完整和谐的道德文化结构功能体系,首先从某些部分受到挑战而使整个体系受到冲击并迅速解体,包括社会理想道德这一组成部分。4、现代化变迁本身提出新的伦理道德要求。其一,现代化变革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迅速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这种变化十分迅猛,必然向人们提出更高的道德承受力和适应性的要求。其二,社会变迁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表面化、暂时化和事本主义,工具理性原则成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则。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和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压抑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4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道德难题。如“试管婴儿”、“安乐死”等,为我们提出了现代生命道德伦理和医学道德伦理的新课题。5、社会系列问题导致道德文化缺失。一是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奶粉里掺三聚氰胺、油条里面掺洗衣粉、炒菜用地沟油、油炸食品里含苏丹红、猪肉里面注水用瘦肉精、上大学冒名顶替、传销诈骗成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不计其数。其中,政府部门一些公众事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二是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当前,腐败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整体的干部形象蒙上一层阴影。官员作风不正,还极易引起群众的仿效,带坏民风,或者有些群众为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奉承迎合,形成社会风气败坏。三是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二、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滑坡原因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封闭、落后向开放、较先进发达转型,这种种转型改变了个人主体性和个体利益,使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1、社会经济关系是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道德状况取决于人们的道德选择,人们的道德选择依赖于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整合以及大多数人对这种整合的认可。人们的道德选择本质上也体现为一种利益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利益杠杆来调节的,因此,利益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的依托。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使道德的主客观环境更加复杂,道德就存在着更大的可变性。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的开放性对其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面对的是熟人与生人并存的环境,于是熟人的言论监督被弱化,道德也因此放松。道德建设的滞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需要一个形成和完善的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空档期,导致社会出现了道德无序和道德滑坡现象。2、个体价值多元化是发生变化的根源要素。道德是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三十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利益和价值观依附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体利益和价值与之是一致的,社会形成了与之一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个体利益和价值逐步成为一个利益主体,与国家社会集体共同属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经济主体,尽管集体主义国家利益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但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利益分配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家、集体、个体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纷呈。但在现实中,道德的功能不但没有被强化,而且是被不断弱化,结果,由于经济利益主体片面追求6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道德约束不放于心中。3、道德失范的成本太小是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现实社会让遵从道德、信守诚信、守护法律的行为者承担的成本过高,而相反,让道德失范、不讲诚信、违反法律的行为者承担的成本过低,这些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这种不公平现象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道德失范者其实心里都很清楚,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心安理得,再到最后的自然而为,整个过程实际包含着经济主体对道德失范成本的算计。由于搞权力腐败所承担的成本过低,权力腐败者为了为难求其办事者往往都可以找出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这导致本来应该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变得严重的不公平,公平竞争的作用被极大地异化,成为权力者玩弄权术的工具,这样,好的公共道德难以树立,而只会以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取而代之。4、道德行为缺乏共识是发生变化的必然诱因。道德行为共识是社会认同的合乎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只有好的道德行为共识才便于人们价值评判,才能发挥很好导向作用,好的道德行为共识,也表明一个社会有良好道德状况。道德行为共识不只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因素的结果,本身不是道德状况的直接影响因素,却反映着道德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双重的经济体制、文革的影响、传统的习俗、不平等的政府经济环境、国外的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人们不断地因为过于现实的思想而影响着道德行为共识。现阶段道德行为共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直接误导7人们的道德行为。三、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1、加强制度建设,道德诚信法律化道德文化建设,制度是保障。制度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约束规则的总称。制度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最基本的规则,制度安排是否适度是其他社会规则是否适度的前提。良好的制度规范会鼓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不好的制度则为“从恶”提供便利,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从善”行为。应把道德文化建设通过一定程序固化为制度,并依靠制度来促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使其不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道德法律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道德的重建,对社会不道德行为有很大的约束力,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环境下,有助于个体向真、善、美方向转化,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许多法律规范是从道德习惯演化而成,这种现象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民法中存在着。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这一条款实际上涉及到了民法的几个重要原则,即自愿和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而究其根本,这三大原则的“前身”都是道德原则。道德问题法治化,从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立法机构和执法机关应根据民法通则,有序有效立法,8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推动道德法律化进程,维护道德的正义性。2、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道德文化底蕴,重新审视传统道德文化,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无裨益。儒学中强调道德践履,把德治作为治国之本,其所提倡的“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叶不动者”的行政道德意识对于克服当今社会的官本位,树立民本位和公仆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不但没有落伍,而且有着其积极正面的作用。这里的“义”指的是公平、正义,强调取之有道。倡导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儒家所倡导的“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是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指导道德文化建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无论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道德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没有主旋律的指引,人们在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价值观念必将出现紊乱、茫然无所适从,以至于出现诸如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等问题。我们只有面向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群众宣传普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解答人们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9会思潮,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3、严正执法,加强监督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是规范社会的有力保证。维护道德文化需要政府执法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正执法,认真维护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违背道德,也应受到惩罚,而遵守道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各级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本身需要是道德文化守护者,遵守正义、维护道德和法律是职责所在,其本身不能被不良风气腐蚀,这需要有纪检监察部门来约束。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道德文化建设,监督是关键。监督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永恒主题。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新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是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应逐步建立起以党内民主制度为核心、以领导干部监督制度为重
本文标题: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