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社区概论第一章绪论.
社区概论课程学习目标:掌握有关社区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开展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学会从多维角度看待社区现象;能够制定改进社区状况的策略,采取有效行动来促进社区发展。参考书目: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蔡宏进,社区原理,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社区是什么?现今我国的社区,绝大部分是有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名而来,少部分由并入城镇的村委会改名而来。社区是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了解民情的最基层,社区在行政上接受街道办事处领导,由街道办接受并传达县级政府和各科局的任务和指示。社区没有行政级别,社区工作人员既不属于行政编制也不是事业编制,社区工作人员的主体是社区干部,由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产生。因此,大部分社区的工作人员流动非常大。社区的工作人数根据管辖居民多少而异,大的社区可能管辖5000户,小的社区则有不到1500户,一般社区工作人员在8-20之间,只设一个社区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不设副职。社区概念在中西方的起源1、在西方的起源—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与社会》:(CommunityandSociety)(1887),首次使用社区概念,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滕尼斯对社区的理解:社区和社会是任何群体和组织必不可少的两个结构性要素。社区是人们意识中联合的内潜方面的体现,基于“本质意志”(将其称之为共同体);社会是基于“选择意志的”,反映着人们意识中联合的外显方面,是由制度促成的联合,基于理性、契约结成。(将其称之为社会)社区包含的三要素:1、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城镇、城市。2、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密度、素质等;3、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什么是现代社会?1、工业化: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2、科技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3、法治化: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4、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社会人口流动的三种形态:(一)国际人口流动(二)国内人口流动(三)特殊性的人口流动(一)国际人口流动概念:国际人口流动是指居民从一个国家越境进入另一个国家的过程。这种流动不仅包括正常流动,而且包括大量非正常流动。分类:正常流动包括商务工作、旅游观光、移民和求学等;非正常的流动如偷渡、因灾荒和战争引发的人口流动等。影响:使得社区内政治、经济组织结构越来越具有同质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朝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二)国内人口流动概念:国内人口流动是指社区居民从某一地区移居另一地区的过程。发展历程:1、1951年之前,战争和灾荒引起的人口迁徙;2、1951-1978年,国家实行了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体制内有计划的人口流动;3、1978年以后,“民工潮”。影响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法律法规1、1951,公安部《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2、1957,政府实行了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3、1958,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4、1977,公安部发布关于控制户口迁徙的规定;5、1984,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6、1997,国务院《小城镇户籍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至此我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本建立;7、1999,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步伐最大的一年,出台了放宽对几类人的户籍管理,如知青子女进程,老人随子女等。8、2001,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三)特殊性人口流动固定流动社会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流动是固定流动,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使农民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这是计算城市化比率的基础数据。季节流动表现为农闲季节,一些农民外出城里打工,农忙时再回去农村劳作。介于固定流动和季节流动之间的流动表现为流行者是农村户口,但是无论农忙农闲都在城市中生活。结论:现代社区的特点:第一,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分化程度提高的趋势;社区不再是国家行政的一个层次,它成为同国家行政相分离的“社会”的一部分。因此,社区建设就应该强调社区行为的自觉,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当减少对具体事务的行政干预,淡化社区活动的政治色彩。第二,现代社区的“非职业化”特点;现代社区相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区来讲,已经同社区居民的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之前由居民的职业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只能已经转变为由社区承担。因此,社区建设应该尽量摆脱对经营性活动的依赖,减轻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负担,其重要途径是使社区工作本身成为一种职业。第三,社区的“非血缘化”特点;第四,社区生活方式的“非排他性”特点。社区应该有自己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并不具有强制力和排他性,它应当是人们在法律和公共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容忍与自己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既互相帮助,又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权利。二、传媒的发展对社区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助推器,传媒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传媒作为舆论监督工具本身也需要道德舆论与法律的监督,否则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传媒对社区一体化的影响1、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因为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类社区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社区居民更关心外部事件。传媒的发展将导致一种世界主义观念的增强,人们开始注意外面的世界,对社区内部的事情不关心。这也将影响到社区整合与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3、居民对身边的社区事务和变迁感到无能为力。我国社区里人们关心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远甚于社区事务,这也是在现行体制下,居民对身边的社区事务无能为力的一种表现。(二)传媒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应对信息社会时最棘手的问题是处理信息的问题。当大量的信息摆在面前时,当对同一个事物有多种看法和报道时,人们很难知晓哪些信息是真实的,由此增加了困惑。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生活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在社区意识形态上并没有找到整合的最佳手段。(三)传媒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积极影响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组织沟通带来了巨大影响:积极沟通变得越来越平等,信息共享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发展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和组织的概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电子信息的传递快速、准确及不受干扰。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交流,缺少面对面情感交流的乐趣,社区成员对社区也难以形成归属意识等。三、现代组织的发展对社区活动方式的影响(一)主要表现在全球化状态下,企业组织的活动(包括技术、生产、销售和管理)已经远远超出了本社区范围,很多活动都已经处于全球化状态,其活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企业组织的投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资金来源出现多渠道和多元化的趋势。人才和劳动力的国际化趋势,使得人才和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和频率加快。(二)导致结果1、社区里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导致两种情况存在:一、社区的居民不关心企业所在地的社区福利,因为社区里的这些因素与居民的工作生活没有根本的关系;二、居民对居住地的社区关系不热心,因为工作关系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居住地的社区关系则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本质影响。2、社区职业关系与社区关系的区别社区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加强,但是在其生活中职业关系逐渐超过并有取代社会关系的趋势。居民对其所居住社区的环境更加关注,但其的社区关系却大为降低。3、社区里纵向关系加强,横向关系减弱社区纵向关系:是指社区中各单位与较大社区组织的等级关系。社区横向关系:是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社区内的单位在决策、人事、财务方面受到上级单位的控制,也就是说来自的关系控制的加强,导致这些单位与地方社区其他单位的联系相对减弱。四、社区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迁,无论是价值观念、社会结构、行为规范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都表现在某个社区内部,这些变化同时引起经济紧张、社会冲突、心理不适应等社会问题,也为社区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客观历史条件。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急剧变迁的开端。四、社区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自1978年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与面貌。来自基层的需求与来自宏观层次的需求汇合,促使社区研究与建设在我国迅猛发展。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企业要分离社会职能,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企业要打破铁饭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而结束了企业办社会、承担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时代,随之也带来了部分职工下岗、待业和安置等问题。政府要建立“小政府、大服务、大社会”格局,就必须进行职能转变,也必须相应进行机构改革,将社会职能交还给社会,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由谁来解决?社会管理工作由谁来承接?这一连串的问题,最终要交给社区去承接、去管理。从社区的角度出发,社区行为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而也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体制改革所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要由社区来履行,因为社区建设的社会化,顺应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体制转换和行政体制改革及城市管理基层化、民主化的时代客观要求,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社会化是我们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社区建设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判断社区建设偏与正的标准之一。社区工作已由过去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到今天的社区建设;由过去的单纯社会整合到今天的促进社会变迁;由过去的民间行为到今天的政府指导下的居民共同行为。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从宏观上看:一方面,迫使政府转变其职能,在不同层次的结构上进行合理分工,把管理社会工作的职能下放到社区;另一方面,迫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企业的社会管理责任,矫正企业办社会的不合理行为,同样,也要将管理社会工作的职能转给社区。第二节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均衡发展理论基本建设理论计划变迁理论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包括两个内容:经济发展:通常是创造物质财富,注重于物的开发和使用;社会发展:以社会大众为基础,以人为本,重点是大众福利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均衡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两条腿走路,不能有所偏向,也不能把问题都归结为正常现象,要吸取以往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采取一种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策略。一、均衡发展理论主要内容:(一)整体的发展观念均衡的发展策略是一套整体的综合发展计划,应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各方面,使各种计划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均衡发展理论(二)平衡的发展措施均衡的发展策略是一套整体的综合发展计划,并顾及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平衡以协调各种力量,互为支持。一、均衡发展理论(三)民主的发展程序均衡的发展策略特别注重大众的参与,以发挥民众的自助力量与提高民众的自治精神。一、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或工具,社会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国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发展目标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二、基本建设理论三D理论:在国家建设方面民主(democracy)、分权(decentralization)和发展(development)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倡导由中央机构协助地方政府从事基层建设工作,并鼓励地方机构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全国的行政效率。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我国2000年开始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其基本思路是走民主自治的道路,让社区居民在
本文标题:社区概论第一章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7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