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趋势
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趋势世界上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形态产生于15世纪末,英国、葡萄牙与西班牙等国,个人发展远洋贸易资金不足,一些人可以通过向远洋贸易企业投资获得高额收益,而无需直接经营远洋贸易企业。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建立石油开发和铁路企业中的投资活动也都促进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已经有一些富有家族聘请职业经理去帮他们寻找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经由这些私募股权投资的原始形态,个人和家庭可以获得外部资金发展企业或贸易,资本所有者也可以依靠代理投资方式来获取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与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1946年美国研究和发展公司(ARD)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形成。ARD成立的目标之一在于设计一种“私营机构”来解决新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并希望这种“私营机构”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长期资本的同时,还能为其提供专家式管理服务。私募股权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危机给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至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的一段时期内,美国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出现营运危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度陷入低迷。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期间,亚太等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额受到明显影响。世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历程时间阶段特点几次发展低谷1946—1969萌芽(1)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资本与管理服务;(2)美国通过《小企业投资法》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发展20世纪70年代发展(1)有限合伙制出现;(2)美国全国风险资本协会成立;(3)英国允许金融机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欧洲其他各国相继放松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管制,允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进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萎靡不振,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发展暂时进入低谷,投资由创业阶段公司开始向创业后期公司转移20世纪80年代快速增长(1)全球杠杆收购兴起;(2)有限合伙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3)同时投资于并购资本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至2000年美国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时期内,美国部分私募到90年代中期和夹层资本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兴起;(4)非创业风险投资倾向于投资私募中端市场股权基金出现营运危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度陷入低迷时期2001年以后成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高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跟进,合伙人队伍日益壮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变得缓慢三十年华丽征程,中国开启股权投资新时代。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几家股东于共同投资设立了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海外投资基金于1992年前后第一次涌入中国,但是因为优质项目少、退出渠道不够通畅,多数外资机构并没有展开投资。1999年,大量投资投向中国互联网行业,但是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大批投资机构亏损,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低潮期。直到2004年,深圳中小企业板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1]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另外一种获得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对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的退出方式,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才开始出现。2004年到2014年十年时间,尽管金融危机使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陷入低潮,但是《新合伙企业法》出台、创业板推出和新三板扩容等为股权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行业监管政策落定和逐渐完善,中国市场逐步迈入股权投资新时代。2014年股权投资市场总体募资超5000亿元,投资近4500亿元。2014年以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逐步复苏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活跃的VC/PE机构超过8000家,管理资本量超过4万亿人民币,市场火爆主要受益于新“国九条”明确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大力发展私募行业,和开放宽松的行政监管格局。据统计,2014年VC/PE机构共新募集745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832.19亿美元,较2013年的414.25亿美元大幅增长100.9%;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完成投资案例3626起,涉及投资金额711.66亿美元,较2013年的310.84亿美元激增129.0%,双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从2006年至201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与投资金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1%和21.7%。从行业分布看,私募股权投资主要分布于战略型新兴产业。2006-2014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2006-2014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资本市场日益成熟:退出←项目←资金。1)项目退出渠道日趋多元化。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新三板挂牌是真正意义上的注册制,目前挂牌公司已达4000家,企业有协议和做市两种转让方式可以选择,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一个新渠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注册制的推出有望疏通IPO堵塞现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阶段,产业并购需求增加,“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明确提出,拓宽了项目并购退出的渠道。2)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时,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为打造发展新引擎,政府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等多方面支持大众创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保证了股权投资可选项目的可持续性。根据中国国家工商总局201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20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1.11万户。3)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互联网金融发掘“长尾”投资需求。经济发展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同时,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财富管理数据库的统计,财富水平较低(金融资产少于10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占中国内地家庭总数的94%,他们代表了大部分金融需求,但是由于缺乏股票和基金理财的专业知识,而只能选择银行储蓄。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2015年境内住户存款(本外币)持续超过5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推动了金融服覆盖客户群的下沉,将解决“长尾”投资需求并且间接提高全民的家庭理财意识。在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降低利率刺激下,居民投资需求有望爆发,通过专业投资机构代理理财将成为普通民众获取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全产业链投资是大势所趋,并购市场受关注股权投资的盈利模式在于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标的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被投资企业未来上市、并购重组、回购等途径出售股权或通过长期持有优质企业取得其股息,从而实现资本增值和投资收益。其高额利润主要来自于国内资本市场初建阶段一二级市场的巨大市值差异、信息不对称和基金管理人的专业分析能力。随着资本市场改革逐步深入,股权投资市场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主要体现在: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私募行业,各路资本涌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对好项目的争夺日益激烈;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市值差异空间不断压缩;从募集资金的角度,从PE到PIPE,甚至到二级市场和其他各个类型,多维度的投资产品配置更加受到客户的青睐。在此背景下,众多股权投资机构纷纷把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向前从孵化期就开始介入,并为其提供嫁接资源、整合业务机会;向后在产业链下游的并购和定增甚至是二级市场方面其也积极参与。积极布局全产业链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既可以优化业务布局、丰富投资品种,又可以实现对企业诞生、成长、扩张、上市和产业整合等发展全过程的投资价值挖掘,从而获得更好地投资机会,享受超额回报。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产品趋向多元化VC:指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的英文缩写PE:私募股权基金简称PEor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股权投资基金是并购等产业整合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和众多利好政策推动下,2014年并购活跃度和交易规模再创新高,并购成为股权投资市场关注的最大热点。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929起(不包括关联交易),同比增长56.6%;其中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815起,涉及交易金额共1184.9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并购是股权投资的重要退出渠道,2014年VC/PE相关并购共计发生972起,较2013年的446起大幅度上升117.9%,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其中披露金额的交易905起,涉及的金额共计688.29亿美元,同比涨幅高达98.6%。
本文标题: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9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