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秋歌—给暖暖(用).
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因为青年时期爱文艺,会拉二胡,二胡沙哑的声音,很是喜爱,就用了“痖弦”作笔名。再一个就是喜欢陶渊明。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爱酒好诗,家里有一把无弦的琴。每每与客人饮酒至酣时,便抱住他那无柱无弦的光身琴子,又弹又吟地作乐,还诵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弦之琴,“痖弦”也。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与老诗人纪弦有比肩之意?痖弦说:“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老前辈,其实我发诗时,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说,岂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弦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痖弦公布于世的诗作不多,他长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主持《联合报》副刊。经他扶持在“联副”露头走上文坛并蔚成大家的,可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对有苗头的投稿者,认真复信,对于诗歌作者,他的复信会比那稿件长出很多页。•席慕容未出名的时候,投来的诗作常是既有妙句也有陈词的状态,痖弦给她回信耐心地分析说明,哪几句是诗,那几句是败笔,席慕容非常感动,后来就写信给他:您太费时间了,以后,您退稿时只要在妙句下划红线、败句下划蓝线就行了。痖弦照此办理,席慕容果然有悟性,就依那红蓝线修改,有时划红线的也改,再寄回去,洵为好诗,“联副”刊发出来,读者反响强烈。•“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痖弦微笑着说。•文字是诗人能抓住的我们可见的物质,使其放射光芒的是诗人的心。•亦有人称痖弦「是中国诗坛的一个奇观」,因为,从他发表第一首诗《我是一杓静美的小花朵》,到他的最后一首诗,之间仅仅只有十二年。对此,痖弦笑称自己是「死火山」,亦自谦自己是「失败的作家」。•痖弦的诗观无疑是具历史意识的。他曾表示:「一个好的诗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诗人可以抒大我之情,而大我之情就是一种历史思维。甚至到更高的时候,他可以抒无我之情,这就上升到宗教和玄学的层次。诗是以有限来象征无限,虽然几句话,却又历史的意义在里面。所以诗的承载量是很大的,可以有史诗的比重。」秋歌——给暖暖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暖暖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⑴前三节中作者分别选用了哪些景象来表现“秋天”怎样的意蕴?第一节中选用“落叶、荻花、湖沼、砧声”,这些景象一方面使人感受到深秋的凋落萧瑟寥落,但“完成颤抖,湖沼的蓝睛,砧声远去”等字眼的描摹又可让人感受到轻柔明净淡远的秋味。第二节中雁子不在秋空写美丽的十四行诗,这种雁子消失于秋空的表述使人感受到寂寞辽远的特征,可“雁子在秋空写美丽的十四行诗”的美丽联想却又充满诗情画意,格外轻灵。⑴前三节中作者分别选用了哪些景象来表现“秋天”怎样的意蕴?第三节选用马蹄在南国山径留下残踏的落花,歌人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留下破碎的琴韵营造了一种秋天残缺破损的美,既传达出忧伤凄凉的内蕴,可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让人迷醉于这些场面所流溢出的难以言说的幽静散淡、神秘诡奇的气场之中。注意诗歌语言中的修饰语,他们各有特色,请大家找出这些修饰语,而后体会其作用?•明确:最后的颤抖、七月的砧声、辽夐的秋空,还有残的、小小的、幽幽的、破碎的等。诗中的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请找出来并指明出处?•明确:在《秋歌》中,经由“砧声”(张若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再)。作者化用了这些古诗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化用诗句可以增加作品文化底蕴,使语言典雅优美。诗中还运用了一些叠词,结合本诗谈谈叠音词有何妙处?•明确:叠音词的作用是在音韵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也可以起强调作用,增强表达效果。⑵最后一节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暖暖”的“留”与前四节中景物的“去”形成比照。说明,前四节的“去”为暖暖的“留”做了铺垫。•为了表现“暖暖”的富有,痖弦把诗笔集中在“去”、“留”二字。诗的前两节是写“去”,落叶枯了,荻花残了,大雁远去了,一个个视觉意象都离去了,砧声也从听觉上消失了,秋意深浓,万物萧索,好一幅传神的写真画。诗的后两节是写“留”,在嗅觉意象上,南国山径尚有马蹄留香,在听觉意象上,尚有北国寺院的琴韵余音,然而,这毕竟太缥缈,太微妙,而且离我们太远了,在感觉上可以说,“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然而,暖暖留下来了,爱使一切有了生机,使心灵有了乐趣,精神得到充实,生活有了幸福,于是“一切便都留下了。”•诗人用白荻、绿水、蓝空、高天的雁字和山间的残红,与落叶的萧萧、大雁的啼鸣、悠远的砧声、马蹄的得得声和歌人的琴韵,给人的是秋之伤逝的叹惋、对疏离历史文化记忆的乡愁。但这叹惋这乡愁,又没有因为大自然风光易变和社会战乱的离难而表现的过于凝重,从而体现出恬淡、超逸的风格。“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是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暖暖”在题目出现后,在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作中的“蝉联”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也是“暖”。读完全诗,觉得诗题应该是《秋歌:暖暖》,但是这个诗题绝对没有诗人的“无理而妙”。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难怪诗人感叹:“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A.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B.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C.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D.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怀。E.暖暖什么都不是,人们用暖暖记录季节交替变化瞬间的感受,一个暖暖对应一切,走了的秋是一个具像,留下的暖暖是一种精神。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瞬间亦可永恒,于秋的荒凉萧瑟中给人以温暖的慰藉。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拓展与练习:以“暖暖是______”的格式,写一句话。暖暖是微笑暖暖是关爱暖暖是一份期望暖暖是一碗水暖暖是一次搀扶暖暖是感动暖暖是顽强拼搏胜利后的泪水暖暖是一种牵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文标题:秋歌—给暖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9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