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第10章循环系统2012高福莲
精品课程建设组胚教研室高福莲教授电话:0373-3029126E-mail:gfl@xxmu.edu.cn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andEmbryology供基础医学院临床20班参考使用精品课程建设循环系统CirculatorySystem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一)心血管系统心脏血液流动的泵动脉输送、分配血液毛细血管物质交换静脉输送血液回流到心脏(二)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盲管,收集组织液淋巴管输送淋巴液淋巴导管将淋巴液导入静脉,包括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概述组织学与胚胎学概述(一)心血管系统心脏血液流动的泵动脉输送、分配血液毛细血管物质交换静脉输送血液回流到心脏(二)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盲管,收集组织液淋巴管输送淋巴液淋巴导管将淋巴液导入静脉,包括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组织学与胚胎学心脏1血管壁的一般结构2动脉3静脉4微循环5毛细血管6内容简介淋巴循环(自学)7组织学与胚胎学一、心脏(Heart)特点壁厚的肌性有腔器官具有节律性舒缩能力从内向外分为三层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组织学与胚胎学(一)心脏壁的构造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及束细胞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组织学与胚胎学内皮:内皮下层内层:CT,平滑肌f.心内膜下层:传导系统的分支1、心内膜组织学与胚胎学由心肌构成。其中心房肌比心室肌薄,左心室最厚。心室肌:排列成螺旋状,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骨骼:房室交界处的致密CT.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的支架2、心肌膜组织学与胚胎学心房肌纤维短而细直径(6~8μm;长20~30μm),无分支。横小管少或无心房特殊颗粒:心房钠尿肽(心房利钠尿多肽)利尿,排钠,扩血管,降压.心肌纤维的特点心室肌纤维粗且长,有分支(直径10~15μm;长100μm),横小管多。组织学与胚胎学为心包腔脏层浆膜:间皮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常有脂肪组织3、心外膜组织学与胚胎学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表面为内皮,中为CT.房室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4、心瓣膜组织学与胚胎学5、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组织学与胚胎学起搏细胞(P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特点:胞体较小,梭形,细胞器少,肌原纤维少,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移行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围以及房室束特点:呈细长形,肌原纤维比P细胞多能传导冲动。心脏的传导系统细胞类型组织学与胚胎学蒲肯耶纤维(束细胞):位于房室束及分支。特点:胞体短而宽,1~2个核,肌原纤维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闰盘相连,传导冲动的作用。组织学与胚胎学二、血管壁的一般结构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平滑肌纤维弹性膜外膜:外弹性膜疏松结缔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核居中,有核的地方稍微隆起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一)内膜组织学与胚胎学2、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下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有时可见少量纵行平滑肌内弹性膜:有的动脉内皮下层深面有一层,由弹性蛋白组成,并有许多小孔,是内、中膜的分界。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②胞质内有丰富的吞饮小泡作用:向血管内外输送物质①内皮细胞游离面有胞质突起和细胞衣。作用:增大内皮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交换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③特有的细胞器W-P小体(Weibel-Paladebody):形态特点:细长杆状,外包单位膜。长3μm,直径0.1~0.3μm。内含6~26条平行小管。W-P小体含vWF(vonwillebrandfactor),该物质和止血、凝血有关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其厚度及组成成分因血管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大A以弹性膜为主,中A以平滑肌为主。弹性膜:使扩张的血管回缩,产生血压平滑肌:改变血管管径大小,调节器官血流量(二)中膜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呈螺旋状或纵向分布。有的A在中、外膜交界处可以看到由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三)外膜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血管营养管径1mm以上的动脉和静脉管壁中都有营养血管的小血管,称营养血管。这些小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内膜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腔内血液直接渗透供给组织学与胚胎学三、动脉(artery)组织学与胚胎学内膜: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很厚,弹性膜(40~70层)外膜:营养血管和神经外弹性膜:不明显(一)大动脉---弹性动脉组织学与胚胎学大动脉光镜图(弹性染色示弹性膜)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内膜:内皮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厚环行平滑肌纤维(10~40层)外膜:神经纤维较多外弹性膜:明显(二)中动脉---肌性动脉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动脉光镜结构图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状况下,动脉中膜的平滑肌可移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过程临床病理联系组织学与胚胎学内膜: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厚环行平滑肌纤维(4~10层)外膜:与中动脉相似外弹性膜:无(三)小动脉---肌性动脉组织学与胚胎学小动脉管壁三层结构(HE和依红染色)组织学与胚胎学(四)微动脉管径小于0.3mm的动脉称微动脉,平滑肌1~2层,无内、外弹性膜。组织学与胚胎学小动脉微动脉组织学与胚胎学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别名弹性动脉肌性动脉肌性动脉管径10mm1-10mm1mm,0.3mm称微动脉。内弹性膜不易区分发达逐渐不明显中膜40-70层有孔弹性膜10-40层环行平滑肌平滑肌层数渐减外弹性膜不能区分明显不明显各级动脉比较表组织学与胚胎学(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弹性A心缩期:扩张心舒期:回缩•肌性A:收缩和舒张,保持血流连续性.调节分配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微A:调节组织局部的血流量.形成外周阻力,维持血压组织学与胚胎学(六)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颈动脉体位置: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的外面,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许多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功能: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主动脉体:结构和功能上与颈动脉体相似。颈动脉窦位置:颈总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功能:为压力感受器,参与血压的调节。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动脉相比较:1.管径大,管腔不规则,管壁薄、弹性小。2.三层膜分界不明显,中膜薄,外膜厚。3.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静脉可分为: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管腔由小到大,管壁渐厚。常与相应的动脉伴行。四、静脉(vein)组织学与胚胎学小动脉和小静脉比较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动脉和中静脉比较组织学与胚胎学大动脉和大静脉比较组织学与胚胎学管径2mm以上的静脉有。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半月形,薄片状,表面为内皮,内为结缔组织,无血管,多分布于离心脏较远且水平位置低的静脉内静脉瓣组织学与胚胎学功能:防止血液逆流组织学与胚胎学动、静脉结构模式图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动脉中静脉管腔较小,园形大,不规则管壁厚,弹性大薄,弹性小内弹性膜明显不明显外弹性膜明显无中膜较厚较薄中、外膜比例中、外膜厚度相当中膜厚,外膜薄静脉瓣无有中A与中V的比较组织学与胚胎学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组织学与胚胎学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三条通路:直捷通路,迂回通路,动、静脉短路组织学与胚胎学1.微动脉管壁平滑肌可以收缩,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3.真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5.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6.微静脉微循环的组成组织学与胚胎学一般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大部分由微动脉经中间微动脉和直捷通路快速进入微静脉,只有少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组织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网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组织学与胚胎学毛细血管(左:铺片光镜图;右:模式图,↑内皮细胞核)六、毛细血管(capillary)组织学与胚胎学特点: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结构最简单。功能:是物质交换的中心。各器官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组织学与胚胎学LM内皮细胞:1~3个内皮细胞围成基膜结缔组织:有周细胞(Pericyte)EM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血窦sinusoid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毛细血管(光镜)组织学与胚胎学毛细血管周细胞电镜图(A,B扫描电镜图C透射电镜图)组织学与胚胎学毛细血管的分类(电镜下)组织学与胚胎学连续毛细血管电镜图(下局部放大图▲紧密连接↓吞饮小泡)组织学与胚胎学有孔毛细血管电镜图(上整体下局部↓窗孔)组织学与胚胎学脾血窦组织学与胚胎学连续Cap有孔Cap血窦管腔小小大且不规则管壁较厚薄较薄细胞连接TJTJ不明显吞饮小泡多少无内皮窗孔无多较大基膜连续完整连续不完整或无通透性小稍大最大分布肌、CT、肺、CNT肾血管球、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肝、脾、红骨髓、内分泌腺毛细血管的分类组织学与胚胎学A.淋巴循环系统的淋巴经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入血循环。B.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构成。与同等静脉相比,淋巴管腔大,壁薄,通透性大。C.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为盲端。七、淋巴循环(Lymphcirculation)组织学与胚胎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血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各级动、静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毛细血管的基本结构、分类、分布特点与功能心脏壁的组织结构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组织学与胚胎学下次课程内容皮肤
本文标题:第10章循环系统2012高福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2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