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11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11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一、社会不平等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一)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两性的突出的区别:①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②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则不如男性③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④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⑤在竟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优于女性⑥在记忆和观察方面男性则较女性逊色社会性别和性别不平等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点。同时,“年龄地位”也是构成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的联系与差异•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三)阶级、阶层•阶级:有一些集团因为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领的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①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②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三、社会分工和社会不平等•(一)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177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鲜明的论证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但卢梭没有深入探讨,这个任务先是由亚当·斯密,后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的(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1.阶级分析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2.分层研究是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根本区别:对“社会不平等是什么”的本体论假设不同。分层研究认为是社会整体的需要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及其内在逻辑;而阶级分析则是认为社会不平等只是社会中少数人(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不平等的形态及其变化•这一差异导致二者方法论上的不同。在分层研究看来,体现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只存在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差异。所以它倾向于把所有的分析维度,都化约为只有数量差异可以通约的“变量”,然后放进统计模型中,企图计算“谁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多少?”而阶级分析认为,社会不平等首先体现在质的差异上,然后才是量的差异。第二节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概念: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二、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一)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本质,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2)表现:①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专政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产阶级社会•(3)贡献:将阶级存在同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来揭示阶级的本质。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由三个维度构建分层理论(1)阶级范畴,提供了分层经济标准(2)地位范畴,提供了社会标准(3)政党范畴,提供了政治标准3、帕累托社会分层理论代表作:《普通社会学总论》①精英阶级理论②精英循环理论(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观点: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社会分层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代表人物:K.戴维斯和W.摩尔《分层的若干原理》推动者:布劳和邓肯,创建“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功能主义的缺陷①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②能力较强的人未必就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如中小学教师,警察等,能力较强,但工资很低。③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并未均等。穷困的人很难受到好的教育。总的来说,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或培养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观点:强调冲突在不平等过程中的作用。武力或强制性的安排是社会分层存在的要素。•两种理论的折中理论:代表人物格尔哈特•伦斯基,著作《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他认为:按照功能主义分配生存的基本资源。按冲突理论分配剩余资源。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1)以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2)身分制(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为标准的划分•①户籍制度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②单位制度•③人事管理制度: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1)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化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2)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①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②城镇阶层结构的变动;•③军人阶层;•④社会边缘阶层三、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阶层、农民阶级•2.改革开放前的阶级阶层结构三个阶段: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1956-1977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状况•①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②经理人员阶层•这个阶层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③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但地区差异较大。在私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可达3%左右;而在私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该比例在0.3%以下。•④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目前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其比例仅为1.5%-3%。•⑤办事人员阶层•目前所占比例大约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10%-15%;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在2%-6%之间。•⑥个体工商户阶层•主要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以此为生的人。目前所占比例为4.2%。•⑦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主要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目前所占比例约为12%。•⑧产业工人阶层•主要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目前所占的比例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⑨农业劳动者阶层---42.9%•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⑩过渡性的特殊阶层•主要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部分的失业者,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阶层,却是中国目前这一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概念: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社会流动的意义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流动类型1.垂直流动(纵向流动)与水平流动(横向流动)垂直流动指不同层次间的流动如农民变成企业家水平流动指在同一层次中的流动,比如农民搬家后继续务农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代际流动指子女相对于父母的地位的变动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结构式流动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自由流动指由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流动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竞争式流动指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如高考得高分入名校赞助式流动指由已经获得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如高考保送生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1949-1956----社会阶层结构重塑1957-1965---构建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1966-1977----文化大革命1978-1991-----多元化1992至今----市场经济2.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和机制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流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微观层面。由于个人的后天努力。根据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导致社会流动的机制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第二,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第三,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制因素而导致的。第四,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者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3.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第一,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第二,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第三,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第四,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选择题•26.在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中,帕累托提出的是----•A.阶级论B.社会分工论•C.社会系统论D.精英理论•27.农民成为企业家属于------•A.竞争流动B.垂直流动•C.结构流动D.水平流动1D2B•3.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A.文化发散论B.社会结构论•C.精英阶级理论D.政治循环论•4.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A.专业技术人员B.离退休人员阶层•C.办事人员D.社会管理者•5.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A.结构性流动B.垂直流动•C.代内流动D.赞助式流动3C4B5D•6.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A.自由流动B.结构性流动•C.垂直流动D.水平流动•7.表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的概念是()•A.户籍B.身分•C.单位D.契约6A7B•8.韦伯主张从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A.经济、政治和社会•B.经济、政治和教育•C.经济、政治和文化•D.政治、文化和教育•9.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
本文标题:第11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3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