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
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具体表现: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烧热效率,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3.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二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4.水体污染加剧: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3、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1)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2)20世纪中叶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使得出现环境问题。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的提高及70年代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4)20世纪70至80年代,一系列有关国际会议的召开和部分共识的达成。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的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的几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益的公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得到尊重。2.持续性原则——发展必须在环境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旨。3.需求原则——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增长。这是与悲观论的本质区别。4.和谐原则——一方面是发展与自然协调,包括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治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都要全球统一行动。5.高效率原则——尽可能提高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高效率发展。6.质量升级原则——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小、整体效益最好的经济增长,使原有环境更好,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5、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一)国家间的联合趋势,一些国家为实现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的国家集团。1.欧洲联盟2.东南亚国家联盟3.北美自由贸易区(二)国际是内部的分离倾向1.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2.西亚的库尔德人问题3.印度尼西亚的东帝汶问题4.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5.西班牙的巴斯克问题6.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6、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关系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1.单一民族国家中优势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优势民族独立倾向与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2.跨国界的民族的分与合以及土著民族与外来移民的矛盾。3.在中等非民族国家或双民族国家中,居于第二位的民族对第一位民族的挑战与对峙。4.多民族国家缺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导致的不稳定因素。7、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第一,全球文化的形成:客观事实。全球意识的形成与推广,资本主义文化利用其强势地位推广自己价值,成为某种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即全球价值。第二,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主观战略。推广西方价值观念的新形式: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文化全球化的主线是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形成原因:第一,资本扩张:原动力。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第二,后文化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后现代主义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方式第三,信息技术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8、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表现形式:一、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儿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二、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三、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局限性:一、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生活构成了威胁。二、本土化运动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运动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入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9、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二)、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2)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①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无。②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③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二)、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三、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0、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文化创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文化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改造过程,需要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的三个层面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长期改造过程,要注意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②文化积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创新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可利用部分。③文化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没有止境。
本文标题: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3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