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1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陆慕高中王静一、课程目标:1、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共和国五代领导集体的更替一直以来都会引发全球关注,领导层的更替不仅是人员的变动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传承和创新。1979年毛泽东同志去世,后毛泽东时代中共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新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共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去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做了归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谁?*邓小平理论探究导入: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结合材料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探究一:一、形成背景——伟大转折过渡:邓小平理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开始逐步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转折首先从理论上开始:材料一: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新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这一机遇,改良生产关系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步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而从1956年到1966年十年中,尽管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很大的曲折。经过“文革”,中国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正在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使中国在时代潮流面前落伍了。——陈锡喜《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材料二:刚刚粉碎“四人帮”的中国,政局十分复杂……当时的中国,毛泽东去世不久,个人迷信、个人崇拜还有很大的市场……1976年11月华国锋在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上强调说:“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就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977年2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根据华国锋指示向全国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张通韬主编《聚焦主席台——中兴伟业(1976—2005)》思考:(1)综合概括材料一所说的时代潮流(4分),指出这时期导致中国落伍的思想根源(2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两个凡是”思想的实质是什么?(1分)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实质:坚持“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根源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文革”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出现“徘徊”局面。影响:两个凡是显然是继续神化毛泽东,对毛泽东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坚持和延续左倾错误,禁锢人们思想,堵塞了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工作,不能正视历史,怎能痛定思痛、继往开来!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向前发展,中国却仍在“徘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已经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路口:只有完全否定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冲破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和束缚,中国共产党才能回到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如何评价文革、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就成为了绕不开的原则性问题,必须给出明确和清醒的回答。“两个凡是”无疑是文革错误的延续,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用“实事求是“这个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来批评“两个凡是”标准,为接下来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两个凡是”的错误,引起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不满,同这一错误思想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材料三:“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3材料四: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五: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加以整理:(3)为扭转当时的思想状态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哪些努力?有何意义?1、1977年4月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针对性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为批评“两个凡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加以支持,有利推动这场讨论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进行,用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去评判是非,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3、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3页)。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4、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过渡:邓小平复出后为实现伟大的转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并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也就是在思想解放的理论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背景下形成的。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内容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非标准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4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十二大的“道路”上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拓展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确定了它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了12个新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初步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共十四大以这一讲话为指导,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以下9个方面作了系统阐述,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十四大报告还第一次正式把这一理论同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做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判断,1993年明确称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族人民的团结,爱国统一战线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2月,邓小平与世长辞。同年九月,十五大召开,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指导意义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完成了对邓小平理论的构建,作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过渡: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探究二: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作,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成为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材料分析“南方谈话”的诞生背景、概括其主要理论内容,并加以评价。过渡:1992年1月17日,一列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从北京开出,向南奔驰而去。乘坐这趟专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公民,一位并不普通的普通公民,邓小平。从北京出发,途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之前,邓小平自己没有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中形成的新的理论观念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可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邓小平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概括和总结,是有着客观现实需要的。材料一:90年代初的中国面临巨大挑战。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国内的思想领域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人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生了动摇,有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经济增长率也落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低点,徘徊在5%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却在迅猛发展……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能否将社会主义旗帜扛下去,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出有力的回答。——张通韬主编《聚焦主席台:中兴伟业(1976—2005)》5兴办特区,一开头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反对声一片。因为当初创办特区的想法以及特区所具有的那些特征,按照传统的姓“资”姓“社”的标准来衡量,毫无例外地属于姓“资”的范围。外资进入特区之后,实行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然而开放之初的中国,总体上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长期以来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的人也自然将特区的体制归入资本主义……关于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关于特区的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讲话才逐渐平息。——丁建中著《中国凭什么胜出》
本文标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3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