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版.
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基本结构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古希腊民主、罗马法、近代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农业手工业商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伏羲氏(即包牺氏)神农氏相传伏羲氏的时候,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以佃以渔”的生活。至神农氏时,才“制耒耜,教民农作”,有了农业。而最早的农业是由采集业发展而来的。神农氏又称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左右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最早培植和的国家1、起源一万年相当发达水稻粟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耒耜、少量青铜农具,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采集经济种植经济)②植主畜辅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起源:2、表现:3、意义:4、特点:石器锄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1)、耕作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农用动力的革命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时: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2、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2)、耕作技术的进步A、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B、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2、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原始农业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耦犁,耧车出现犁壁代田法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一年一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探究一: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探究二: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耕工具改进的问题?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2、认识:1、改进: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黄梅戏《天仙配》片断……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形成1、含义3、破产4、性质及地位5、特点6、小农经济下的农民7、评价小农经济8、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直接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②生产工具因素:③生产关系因素: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3、破产:•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集体耕作个体农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因为是集体劳动,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性质及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5、小农经济的特点6、小农经济下的农民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经营规模小,必须精耕细作。③农民负担沉重,是国家赋役的承担者,过度的剥削压榨易致其破产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7、评价小农经济•消极性(1)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3)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③农民辛勤劳动,精耕细作④政府采取重农政策。8、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9、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②分散、个体——不利于技术的推广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④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⑤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⑥旱、涝等自然灾害⑦商品经济的冲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农业起源:(2)内部分工:(3)耕作方式:(4)耕作技术:(5)基本模式:(6)土地制度: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课堂小结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进步灌溉水提高地位发展有利不利条件含义和特点刀耕火种马桥文化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稷黍粟麦豆(菽)麻稻桑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西汉的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种子箱排种管开沟器机架牵引输种管特点: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耙耱耙耱耱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井渠法水转翻车(曹魏)翻车翻车的模型唐·筒车《春水》-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现代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本文标题: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