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2章_中国园林的雏型囿
中外园林史[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园林的形成过程[重点和难点]上古暨夏商宫室的发展变化过程第2章中国园林的雏形—囿一、时代背景二、上古暨夏商宫室三、西周宫室制度的完备四、春秋战国从囿向苑的转变一.时代背景1.传说时代—肇中华文明之基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火熟食伏羲氏——画八卦,传授渔猎畜牧之法•神农氏——发明耒耜,教导耕种,制历法,尝百草,传播医药诸法•黄帝——修历法,定律吕,作乐,造文字,创货币,分州制田,始立国,又作宫室,制冠冕衣裳颛顼——敬天地,祀鬼神,确立祭祀制度帝喾——以仁德施于民尧——立时令,创法度,开始禅让制度舜——施行善政,治河,除四凶他们奠民族繁荣之基.大禹是颛顼之曾孙,治水有功,受禅位于舜,一生俭朴惜民,诸侯敬服,自禹王位世袭,开始了夏代2.三代(夏商周)时期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禹死启立,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境),废止禅让制,实行家天下,建立国体制度,黄河中下游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公元前17世纪,商灭夏,这时,已有了青铜器和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以镐京(今西安西南)为首都。夏商时代的文献典籍尚未成书,到了周代,各种典章制度开始确立、实施并渐趋完备,《周礼》虽然成书于西周晚期以后,但它是依据当时保留下来的档案编成的,因此,翔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周朝的典章礼乐制度,自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从此奠基。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际,奴隶社会瓦解、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的社会巨大变动时期。铁工具普遍应用,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分工,商业与城市经济也相应地繁荣起来“士”这个阶层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所倡导的各种学说亦有了实践的机会,形成学术上百家争鸣,思想上空前活跃的局面。各国君主纷纷招贤纳土,实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君临天下,结束了长期战乱、纷争的局面,中国从此全面进人封建社会的发展轨道。4.园林萌芽概况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二.上古宫室暨夏商宫室1.上古宫室《墨子·辞过》载:‘‘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宝,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孟子•滕文公下》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这些史料表明,在没有宫室之前,人们居住形态基本有两种:一是居住在地穴或洞穴中;二是在树上筑巢而居穴居、巢居生活改变以后,一是“平土而居之”,即住在平地之上;二是“为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巢居的发展,先是在一棵大树上结巢而居,后来发展到数木结巢,这可能是由于氏族人口渐多,而多数人找不到如此大树,从而用几棵树木结巢。最后,由于林木不足以为相巢,而采用人工插木于土来筑居,然后又渐渐地降落到地面上,成为平地上的房屋.即所谓“宫室”穴居也有发展序列。据专家考证,最早所开挖的是横向的洞穴,由于人口渐多,这样理想的地方较难找到。所以发展为斜穴。后来聚落迁至平原地带,于是就变成了袋形的竖穴。后又改为半穴居形式,又从袋形半穴居发展为直壁半穴居。《墨子》载:“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刊”;《韩非子》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刊,粝资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槛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史记》载:尧堂“茆茨不剪,土阶三等。有草生于庭,十五日以前生一叶,以后日落一叶。如月以小尽,则一叶为厌不落,名曰蓂荚。观此而知旬朔”。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其一是宫室建在台上。其二是宫室上下有台阶。其三是宫室庭院有观赏花卉,通过这些花卉可以观察物候和天气状况。2.囿的出现《说文解字》对“囿”的解释是,“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囿是先民渔猎生活的一种延伸。远古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禽兽为伍而又以禽兽为食物,狩猎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后世帝王设囿域养禽兽,目的兼及游乐观赏。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观赏狞猎的场所。把一块较大的地段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目的是供帝王观赏狩猎活动,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三代时期狩猪活动除作为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地而外,同时还兼有征战演习、军事训练的意义。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都很喜欢狞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当人们生活在远离山岳的都市以后,为了满足敬天通神的欲望,就要模拟山岳的样子,堆土叠石,这便产生了台。而登台即可敬天通神,又可极目四面八方,尤其在观赏田猎时,可以全景式透视干军万马的奔腾,也可辨认禽兽遁逃之迹,以便指挥捕猎。于是,囿台逐渐融合。早在传说时代,帝王筑台之风大盛,帝尧、帝舜均曾修筑高台以通神。夏代的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这些台都十分高大,驱使大量奴隶经年累月才能修造完成,如殷封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二里,高千尺,临望云雨”,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狞猎的“囿”和通神的“台”。也可以说,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3.夏商宫室《史记》关于夏宫室的记载有:“修造王宫瑶台,造肉山、脯林、开酒池等”。又有:“夏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等句。《史记》关于殷商宫室记载有,商汤时七年大早,汤亲自祷祝于桑林之野,查己之过,如政治有无过失,对民是否关心,是否建造宫室,是否偏信谗言等。另有一段殷商早期宫室的记载:汤死,太甲继位,昏暗暴虐,混乱朝纲,被忠臣伊尹放于桐宫。商纣即位后,扩大殷都到于沫邑,大修闻宫别馆,称为朝歌。又广收珍禽狗马于宫室,更扩展沙丘苑台.多蓄异兽珍禽于其中殷墟总平面图殷纣王的宫苑分布示意图三、西周宫室制度的完备周代文化之发达,已尽人皆知,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呈健康状态,各项管理制度趋于完备。中国建筑自发轫以来,历经数万年,人于周代始告大成,所用的宫室(宗庙)建筑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的功能配置都比较齐全。周代已发明砖瓦,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砖瓦和三合土(由细沙、黄土、白灰混合面成)。1.囿人分职定职作为园林之囿,周人已有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周礼·囿人》记载了囿中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额,职权范围等。《周礼·地官》中记载:“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这些人员的职责是管理和饲养禽兽,举凡熊、虎、孔雀、狐、鬼、鹤等诸禽百兽,皆有专人饲养和管理。其他如柞氏下土八人,徒二人以育草木,表明当时园林花木亦设专人抚育室管理。2.灵囿•三代苑囿,专为帝王游猎之地,风物多取天然.而人工设施稀少。西周时期的“文王之囿”人工管理明显,一是它的方位、大小、功能等的制度规定,二是它略具朴素的“民主”性质。灵囿不仅仅是“专为帝王游猎之地”,而且还允许“刍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其利也”。•囿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而“文王之囿七十里”,何以“灵囿”相称.后人的解释是“灵者,言文工之有灵德。灵者,言道行于苑囿也。”3.灵台《三辅黄图》记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文王受命而作邑于沣,主灵台。灵台是灵囿中一个主要建筑物,其功能是文王用以“观祲象,察氛祥”,其形制为夯土而成的高台建筑,其体量硕大无比,线条简明流畅,是殷商以来,高台建筑的典范。4.灵沼•《三辅黄图》记载:“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可见灵沼亦在灵囿周围,它与灵台近在咫尺,一个高台建筑,一个“於牣鱼跃”的水景,错落有致,相映成趣,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古人的自然崇拜中,对水的崇拜不亚于对山的崇拜,先民们从大森林里走出来以后,部分开始定居,当他们选择基址时,多在河流旁的高亢地带,周围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即使游牧民族,也是逐水草而居,但那时人们对水患等灾害等不能作出科学地解释,因此产生对水的崇拜,以为推涛作浪的水患往往是河神发怒所致。要消灾免难,必须敬河神(水神)。同样,当灵沼修成之时,一碧万顷,沣京万象聚于一湖,它的观赏游览魅力远远超乎当初设计范畴了5.城郭建筑的确立《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可以看出周代都城以天子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都城的平面规划是严整的,每边长为9里,并分别开3座城门,每门3条道路,纵横各9条道路,每条道路可并行9辆马车。秩序井然,街坊也整齐划一,帝王的宫室位居中央,左庙右社,前朝后市(市场和居民区)。市区距官室100亩,合今31亩。庙坛祭祖代表厂家天下的族权,社坛祭天把地,代表神权,理朝政的衙署代表统治阶级的政权。市集是手工业者和居民、商人进行产品贸易的场所。这种规划样式几乎成了后世帝王都城的一个模式。6.宫室制度那时的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当然首先是宫室,其中皋门、外朝、路门、培朝、六寝、六宫配列而建,所谓“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皋、应、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建筑方面已经显示出具备外廓和门的重要特点,门内和门外的建筑物按顺序整齐地排列着。任启运著的《宫室考》说:“天子殷屋,四注四雷。诸侯三注三雷。大夫夏屋二注二雷。士二注一雷。”这里的雷字,是檐的意思。这段话说明周代天子的宫室是由殷代发展起来的四注式建筑,而为臣的大夫和士的房屋则为夏代传下来的山形屋顶形建筑,各依身分而建造在夯筑的土坛上。周原不仅是早周人才荟萃,发布政令的心脏,也是文王、武王的诞生地。古公亶父起初定居的周原,泛指歧山之下,未曾确指周原四至。到了文王时代,周人势力渐盛,疆域逐渐扩大,据有歧山之南,渭河以北,东到咸阳程邑的广袤平原通称为周原。据此,周原考古队1976年以来对歧山风雏村西周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和扶风召陈筑群的调查发掘,或许可推断文王时期的宫殿建筑。•文王迁沣,武王都镐,号称“泞京”和“镐京”。•文王迁沣以后,在沣水旁修建“沣宫”,仍沿袭歧周旧制•武王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武王同样在那里修了宫室(宗庙)•周迁沣镐以后,宫室(宗庙)的形制与歧邑官室虽未有大的改动,但其富丽堂皇之程度远远超过周原的官室建筑。7.明堂原来为宣明政教而建的堂称为明堂,为宫苑中的主体建筑,构图中心。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考工记》的注解中说:“周人明堂之制,度九尺之筵,其基高九尺也。堂上有五室,亦象五行,与夏制同。每室二筵,则深皆一丈八尺也。”说明明堂的规模雄伟壮观,并与夏制相同。虽然我们不十分了解夏制到底是什么,相同到何等程度,但不难想象这一制度在三代时期传承不绝的深远影响。7.辟雍天子讲书的建筑物叫做辟雍,诸侯的称为泮官。壁雍周围流水环绕,以象征教化圆满流行。环绕泮官的水称为泮水,水只在南半边从东向西流。辟雍学宫是文教中心。有流水环绕着的,到了后世更由此而演变成孔庙建筑的样式。设计建造孔庙的时候,在大成门前开掘半月形或长方形的池子,并且架上桥,这已成为必不可缺的方式,这个池子称为泮池,泮宫、泮水、泮池当然有密切关系。辟雍的景观形态后来也进入园林,成为以建筑为核心,水体环绕周围的建筑与水体环境结合的美妙景观。•西周时周王直属的大学。设立在王城的南郊,四周有水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叫做明堂;附近有广大的园林。园林中有鸟兽聚居,水池中有鱼鸟集居。学生都是西周王室的子弟和贵族子弟。西周后期辟雍逐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院:环水之处为中院,称为辟雍;水南为南院,称为成均;水北为北院,称
本文标题:第2章_中国园林的雏型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