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名言分享:世界睡了,时间醒着;历史睡了,思想醒着。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班固《西都赋》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1.中国历史地理疆域与政区秦朝疆域图2.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1)地域辽阔,没有天然屏障。政治经济军事易于统一,即使外族入侵也有退路和回旋余地,因此,文化传统不会断裂,并绵延不绝。(2)有较为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北沙漠,西南是高原,形成半隔离的状态,也是国人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另外,倘若外来文化的入侵,皆能雍容消纳,使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3)我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文明,都缘于温带而逐渐向寒带发展,中国则正好相反。中国是由西北向东南,人口南移,文化南进。(4)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并存。中原农业文明的重农轻商安土重迁;沿海地区文明的重视与外界联系发展海洋业,西域绿洲小国的以商业发达著称,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和战斗以应付恶劣环境和异族压力。3.中华民族的形成(1)“中华”的含义“中国”与“华夏”的简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四次民族大融合:(1)秦国灭六国,民族首次大融合周朝时,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几乎每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民族。到了战国时形成了战国七雄。从秦国灭六国后直到两汉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第一个阶段,在这期间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和江南地区形成了统一的文化和文明。(2)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时期因中原战乱,人口剧减,曹魏内迁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到中原地带(估计占中原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包括匈奴人(南匈奴人投降了东汉王朝,北匈奴人远遁西方),鲜卑人等等,其中匈奴人最后灭掉了西晋;蜀国也迁了不少少数民族人口到其地盘上;孙吴则是中原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开发了原来地广人稀的江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孝文帝(467-499)四岁即位,祖母冯太后掌权。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恪守儒家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孝文帝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产生浓厚兴趣,后推动汉化改革。(3)元朝民族大融合宋朝时期,同时并存的有辽国、西夏和金国。民族有汉族、契丹和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可能也包括高丽人。经过200多年的统治,都不同程度的汉化,都采用了汉民族的文化。元朝统一中国后,又进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在采取汉族文化和保留本民族文化中斗争了90多年,除了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地区的蒙古人没被同化,在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蒙古人都被汉化了。元朝因为滥发纸币而引起通货膨胀,激起人民的反抗后,蒙古的上层王公被明朝逐回了漠北。(4)清朝的民族融合元朝以后的中国,都是在今天中国的大致范围内而统一的,中华民族大致形成。在明朝后面的清朝,也是少数民族满蒙统治中国,最终也被汉族同化了,当然除了上层王公除外,而即使是上层王公也采取了汉族的文化,在文化上跟汉人没什么两样了。4.中华文化圈文化圈指一系列有特征文化因素的复合体,随着传播和交流而发展,从而形成的一定地域性的文化分布范围。有核心区和边缘区之分。中华文化圈现代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心,遍及周边的朝鲜、日本、蒙古、琉球群岛、中南半岛国家、不丹、锡金、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的大圈。古代中华文化圈是现代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基础。由于中华汉文化在东亚的领先地位、汉民族的外迁移、和中国中央王朝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册封,形成了隶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和藩属体系,几千年来传播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5.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1.创榛辟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文化标识:云南元谋猿人文化(距今170万年)原始群陕西蓝天猿人文化(距今80万年)北京猿人文化(距今50万年)丁村人文化(距今10万年)原始公社河套人文化(距今4-5万年)山顶洞人文化(距今1.8万年)(2)新石器时代文化标识: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公元前四千年,河南)中原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公元前三千年,山东)二里头文化(阶级国家出现)红山文化(公元前五千年,辽宁)其他文化河套文化三星堆文化(公元三四千年,四川广汉)(3)出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2.文明初兴(夏、商、西周)夏传子,家天下;青铜器,甲骨文礼乐文化;巫官文化和五行学说3.多元私学(春秋战国)铁器时代;土地私有制百家争鸣;诸侯争霸和区域文化圈4.一统整合(秦汉)天下统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修筑长城与交通西域佛教传入与道教成熟5.乱世裂变(三国、两晋、南北朝)玄学蜂蜜,名士清谈;佛教兴盛,广结善缘漠北牧民,逐鹿中原;中州仕女,举族渡江孝文改制,鲜卑汉化6.盛代强音(隋唐)贞观之治;大运河贯通南北道教被尊为国教;禅宗兴起,儒学宗教化唐诗兴盛,争奇斗艳;绘画繁荣,书墨流香科举制度,内外交流7.精致内敛(五代、两宋)古文兴盛,书院成熟;宋词繁荣,市井风采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活字印刷,科技华章8.朔方冲击(辽、金、元、西夏)大哉乾元,达鲁花赤;戏剧兴盛,元曲繁茂9.古典烂熟(明至清中叶)八股文、文字狱;《红楼梦》小说丰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10.转型时代(清末至五四运动)开眼看世界,德赛两先生;维新到革命,近代教育兴习俗始转化,挑战旧传统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全称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导源于本民族祖先,时代性、民族性最为鲜明。经过历史的积淀,传统文化或者事过境迁,固化为昨日的黄花和垢土;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抢救、整理清厘、分析批判,以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受拒其余风遗响,以便古为今用。(2)文化传统文化传统(culturaltradition),即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是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历代相传的文化,大致可分为死文化和活文化。“死文化”:在历史上存在过,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消逝了的传统。比如被称之为“三寸金莲”的裹足——小脚女人。“活文化”:被认为往古社会所累积的最佳经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文化,尽管已经变了位并且变了形,但依然属于活文化。活文化就是人们习称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之所以为该民族的气质、品格、精神和灵魂。其构成的成份可能有土生土长的,也可能有外部潜入的,有尘封陈腐的,也有崭新鲜活的。是经过积淀、积累、大浪淘沙之后存留的、独具个性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成长于民族的生活实践过程之中,成为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一、整体为上。无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确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传统文化作为祖宗的丰富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继承和传承。但是,传统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们思想、约束人们行动的属性,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因而,传统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这就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重属性。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指从氏族社会晚期、至少是周秦以来到五四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涉及儒、墨、道、法、名等诸子百家的思想。(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重整体:顾全大局,家国一体重人伦:教化未悟,尊老敬贤重传承:保持特色,弘扬传统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如果说,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天学”、印度佛教文化是“鬼学”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人学”。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消极出世,而中国传统的“人学”文化,则是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入世精神:“内圣外王”就是投入到尘世的活动中,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中国人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中体现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中国无论哪一家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的更多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现世今生,不是人的来生来世。中国的圣人都是过问世务的人,其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指具有圣人的才德;外王,指施行王道,是指修养的成就和社会上的功用。外王,就是“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武力、刑法、权势)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儒家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儒学,乃至程朱理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治国主要信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德、利用、厚生”,“要言妙道不离人伦日物”。入世精神:儒家入世精神——将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积极事功道家入世精神——“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后争先”法家入世精神——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厉行法治,德刑并用,强调积极地治理社会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锤炼出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中国革命年代——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精神苦不苦,想起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起个名老一辈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雷锋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改革开放以后的——“二汽精神”民族情怀;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永攀高峰的竟争精神。“联想精神”“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3)忠孝精神:家国一体“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礼”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是宗法等级制度。当“仁”与“礼”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时候,则汇聚演变成“三纲五常”,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义”。忠孝实质:“忠”和“孝”是维护“礼”的重要的道德标准,而其实质是服从、牺牲。消极因素:“金字塔”式的组织系统,束缚个人、压制个人性,对下专横傲慢,对上的盲从讨好。积极因素:爱厂
本文标题: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