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2章文化市场沿革中国古代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沿革中国古代文化市场在原始社会,远古人类在漫长的物质生产劳动和征服自然活动实践中,逐渐萌发了审美观念和信仰意识,于是出现了最原始、最低级的文化生产活动。据考证,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一万八千年以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曾在兽齿、鱼骨、海蚶壳上挖孔、石珠上涂抹赤铁矿粉颜色,作为佩带在身上装饰用的艺术品,以表现朦胧的审美情感。人们由器物装饰和人体装饰,逐渐演化形成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形式。人们在举行祭祀仪式以及庆祝丰收、战争胜利、部落间修好时,往往还要进行原始的舞蹈、音乐和诗歌表演活动。但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赖以生活的工具,仅有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弓箭,所以当时氏族部落内部实行集体劳动和财产公有。由于人们共同劳动所获得的物质产品极其有限,并且归氏族公社全体成员共有和分配,因此当时既不存在产品交换关系、也没有出现专门从事货物交易的市场。一、传说时代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即游牧部落从其它部落独立出来和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尤其生产资料氏族公社公有制的逐步解体,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和财产不均的现象,于是在不同部落、不同产品所有者之间出现了物物交换的活动。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散布于甘肃等地的遗址中,出土有磨制的玉片、玉瑷和海贝。这些物品并非出产于当地,由此推测是通过物物交换途径由新疆和沿海地区流入本地的。据《周易·系辞》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疱牺氏和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两位。疱牺,又称伏羲,传说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发明八卦,教人结网、捕鱼和打猎;神农,又称炎帝,传说他发明医药,教人制造农具,驯养家畜,播种五谷,聚货交易,各得其所。疱牺表明人类尚处于渔猎阶段,神农则表明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由此推论,我国在远古传说的神农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有固定场地和固定时间的集市即市场雏形。随着玉雕、贝雕、骨雕、石雕、彩陶、漆器、竹编、草编等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工艺制品进入集市进行交易和流通,逐渐形成了文化市场。二、夏商周时代我国中原地区在经历炎、黄两帝及尧、舜、禹的传说时代之后,进入具有国家形态的夏、商、周王朝时代(公元前2033年~公元前771年),即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据《礼记·礼运篇》描述:“今大道既隐(即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天下为家(即公有为私有),……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即土地私有)。”这一时期,手工业门类繁多并且分工精细,诸如石工、玉工、骨工、铜工、陶工、木工、皮革、织帛、制裘、刺绣等等,故有“百工”之说,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尤其商周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和商人阶层的扩大,以工艺制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文化市场逐渐繁荣起来。但是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文化商品的种类和文化服务的项目极其有限,文化市场基本处于萌芽状态。例如,歌舞、音乐、杂技等职业表演者作为奴隶或巫士由宫廷和奴隶主供养并且专为特权阶级服务,所以在当时艺术表演尚未进入文化市场领域。三、春秋战国时代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推动文化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值得一提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韩非、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学说,孙子、孙膑为代表的兵家学说,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说,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学说,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说,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学说,许行代表的农家学说,扁鹊为代表的医家学说,不仅属于我国这一时期创立的思想文化遗产,而且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文字书法的进化、诗歌散文的繁荣、诸子百家的争鸣、史学的开创、私学的兴起,促进了原始书籍(包括竹简、木简、帛书)市场的活跃。春秋末期礼崩乐废,原来在官府中掌握一门文化的人存不住身而散之四方,于是孔子等人就以文化知识作为商品在民间兴办私学,由此形成了文化教育市场。著名的私学大师还有春秋时期少正卯、邓析以及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所办儒家私学规模最大。四、秦汉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代(公元前220年~公元220年),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由于天下一统、九州一主,全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有了广泛交流,推动文化市场的继续扩展。虽然秦代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使得诸子学说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浩劫,但是《吕氏春秋》、《九章算术》等涉及农业、医药、天文、数学领域的自然科学书籍仍然得以继承和传播。汉武帝时期,京师兴太学,郡国立学校,于是各地出现专门经营书籍的书肆。京城太学附近,自发地形成了进行文物交易的槐市,太学诸生每月初一、十五两次在槐树林下聚会,交易个人带来的本郡物产以及经传书记和笙磬乐器。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的丝绸、刺绣、陶瓷和其它绚丽多彩的工艺制品经由西域或东南亚流向中亚地区、及至后来扩散到欧洲地区,西域以及中亚、欧洲地区的毛织地毯、珠宝玉器、琵琶等工艺制品以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陆续传入中原地区,扩大了文化商品流通的种类和地域范围。五、隋唐时代在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三百余年封建割据、社会动乱的岁月之后,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中期的隋唐时代(公元581年~907年)。由于再次实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城市和行会组织,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繁荣。继两晋南北朝佛教文化大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后,到隋唐时代达到极盛,诸如建筑寺庙、开凿石窟寺、刻经造像等。但是,当时绘画作品很少作为艺术商品在市场领域流通,只有作为文物的历代名画、书法作品多被朝廷强征或由民间买卖收藏。唐代的工艺制品市场中,不仅流通着大量的发扬传统、精雕细作的金银饰品、珠宝玉器,而且出现了开拓创新、名留史册的唐三彩马、骆驼等陶瓷制品。隋唐时代开创科举制度,带动私学教育市场再度繁荣。隋代教育家颜之推搜集历代家教典故,结合自己家教实践,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涉及封建家教的各个方面;有关尊老爱幼、为人正直、勤奋学习、节俭朴素、清正廉洁等内容,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唐代朝廷“许百姓任立私学”(《唐会要》),其中启蒙教育所用课本有《千字文》、《百家姓》和《龙文鞭影》等。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儒家经典、佛教文献、道教学说、天文、医学、文学、史学以及书法碑帖得以广泛传播。知识生产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书肆的兴旺繁荣。唐代流行的娱乐用品及游艺项目,有围棋、象棋、“叶子格”(麻将雏型,纸牌形式)、投壶、弹棋、风筝、爆竹、烟花、足球、毽子、陀螺、斗鸡、鸣虫等。唐诗中有大量诗篇精彩地描述了当时的娱乐活动。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述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城外多丽人”。这些场所,可谓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化娱乐和人文旅游市场。六、宋元时代经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的动乱时期(公元907~960年)之后,我国再度进入社会相对稳定的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辽、夏、金国)和中国实现统一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宋元时代城市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口多达百万,民居与商肆杂处街市,店铺遍布内城外城,并且“夜市灯火上樊楼”。宋代画家张择端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京城的繁荣市容。南京(今河南商丘)、兴元(今陕西南郑)、扬州、成都等都是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广州、杭州、泉州、明州、密州等都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新兴城市。作为票券使用的飞钱,进一步发展成为“交子”,于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扩大了市场的信用流通手段。宋元时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文化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中的文艺演出市场应用而生,出现了大量的民间职业艺人,形成了众多的营业性的游乐场所──勾栏瓦舍。瓦舍,又称瓦子、瓦肆,是常年集中各种卖艺活动的经营场所。七、明清时代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代(公元1368~1840年),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民阶层继续扩大。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散四方,农副产品日益卷入商品市场。手工行业中,出现了出资经营“机房”的“机主”即雇主和依靠出卖劳动力领取工资为生的“机工”即雇工。城市商业中,出现了通过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方式来控制加工匠户的包买商。虽然这些发展相当缓慢,不同地区发展也不平衡,但是总体上在封建经济生产关系中,逐渐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渐进变化,推动着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展。近代文化市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多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建立租界、内河航行、协定关税、领事裁判、开办工厂、设立银行、开发矿山、修筑铁路等等特权。此外,西方各国教会组织得以公开“合法”的身份进入中国境内,从事传教布道、发行书报、开办学校、开设医院等文化侵略活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导致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文化市场,必然成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混合体。一方面,西方文化所内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大量传入;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所以,我国近代文化市场在结构、功能、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文化市场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官僚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国家长期处于内外战乱、四分五裂的状态从此结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用了七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大举冒进和急于求成,忽视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大搞意识形态领域里中的阶级斗争,从而导致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全面萎缩,使之长期处于有行无市的局面。当代文化市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传统计划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官僚主义盛行、经济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明显。因此,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权力下放,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将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现象。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记者时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次年他再次明确提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②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确立为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打破,一半以上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价格的形成逐步纳入了市场调节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1991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
本文标题:第2章文化市场沿革中国古代文化市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5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