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第2章市场运行条件统计
第二章市场运行条件统计第一节市场从业人员统计第二节市场经营设备统计第三节市场经营资金统计第四节市场经营网点统计第一节市场从业人员统计•一、市场从业人员的统计范围•市场经营活动人员,指在各类市场的企业中从事一定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各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它由两部分组成:•1、职工。•由合同制职工和企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两类人员组成。•2、其它从业人员。•二、市场从业人员的统计分类•(一)按市场性质分类•可分为商品市场从业人员、金融市场从业人员、房地产市场从业人员、技术市场从业人员、产权市场从业人员、信息市场从业人员、中介市场从业人员、劳动力市场从业人员等。也可分为商品市场从业人员和要素市场从业人员两大类。•(二)按用工年限分类•1、长期从业人员。指用工期一年以上(含一年)的人员,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和其它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2、临时从业人员。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人员,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用工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工、季节工。(三)按工作性质分类1、业务人员。直接从事与市场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业务活动的人员。2、管理人员。在各类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中脱产或基本脱产从事政治、行政和业务管理活动的人员。3、其他人员。专门为市场经营活动服务的人员。长期借调到外单位工作或脱产学习及伤病人员等也包括在内。•三、市场经营活动从业人员数统计指标•(一)期末人数•计算期最后一天实际拥有的人数,这是劳动统计报表的必报指标。为了防止遗漏或重复,统计时实行“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不论是否出勤,目前是否在本单位工作,只要在本单位领取工资,就应包括。•(二)平均人数•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员数,计算平均人数,即便于在不同时间、地区、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又是计算劳动效率、平均工资的基础。•平均人数的计算,应按长期从业人员和临时从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1、长期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由于掌握资料和人员变动的情况不同,计算方法也有区别:•(1)在掌握计算期每天人员数的资料时,长期从业人员人数的计算方法为:•计算期平均从业人员数=计算期每天实有人数之和•/计算期日历天数•如果计算期从业人数变动很小,平均人数的计算也•可用期初、期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公式中的分子包括出勤和缺勤的全部人员,如遇节假日,以前一天的人数代替。•在计算期中途开业的企业,平均人数以实际营业期间每天职工人数之和除以计算期日历天数计算。(2)在只掌握若干时点的人数,而没有每天的人数资料时,按照时点间隔相等或不等的情况,分别采用简单或加权序时平均法计算。如果已经算出月份或季节的平均人数,则可以此为基础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季度或年度的平均人数。•2、临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对于工作期限较长,人员较稳定的临时职工,可参照计算固定职工平均人数的方法来求其平均人数。否则,可依具体情况选用以下方法:•(1)按工日折算:•(2)按工资折算:•(3)按工作量折算:•四、市场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一)市场从业人员对比分析•考察市场经营人员的多少,不能只看绝对数,还要考虑到其服务对象,其他行业人员等,故可以计算比例关系:•可以理解为,平均每一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为多少居民服务;或者说,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占人口总数多大比例。•此外,也可以计算:商品市场从业人员与要素市场从业人员的比例关系,以及各类市场之间从业人员的比例关系等,用以考察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各类市场从业人员配置的合理数量界限。•(二)市场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分析•首先,要从总数上计算从业人员净增减数。根据不同分析目的,或者以报告期平均人数减基期平均人数,或者以报告期期末人数减期初(上期末)人数求得。•其次,为了掌握市场经营从业人数变化的原因,可以通过以下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运用平衡关系方法,可以分析报告期内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增加、减少的累计流动量及其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以此说明市场经营从业人员队伍的更新速度或稳定状况。•五、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分析•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反映市场经营活动耗费的活劳动以及用商品销售表示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具体计算两个指标:•计算出的数值越大,说明市场经营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是劳动效率的正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劳动效率越低;反之,则越高。所以它是劳动效率的正指标。•劳动效率的正逆指标互为倒数,二者乘积为1。•在计算劳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对劳动效率进行动态和因素分析。•(一)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动态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编制劳动效率指数。基本原理:报告期劳动效率与基期劳动效率对比。因为劳动效率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之分,故可以计算相应的正指标指数与逆指标指数,它们的乘积也等于1。•劳动效率指数反映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变化,故与此无关的客观因素应尽量消除:•1、价格变化。方法是:或者用相应的物价指数去除以计算期的销售额,将其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销售额,再编制指数;或者直接用相应的价格指数去除以已按实际价格计算出的劳动效率正指标指数。•2、季节变化。有些商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业人员以同样的努力经营,旺季的销售额也会大于淡季。消除季节变动的方法是:用计算期与基期同一季节的劳动效率对比,即计算同比指数;还可以用前几年的平均季节比率指数去除以按常规方法算出的劳动效率指数。•例,某服装市场第三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的劳动效率指数为130%,而第二季度的季节比率为85%,第三季度的季节比率为115%,其相应的指数为:•消除季节变动的劳动效率指数为:•(二)影响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的因素分析•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可计算全员劳动效率与业务人员劳动效率两个指标。二者关系:•据此可以分析业务人员劳动效率及业务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比重两个因素对全员劳动效率的影响。•就从业人员劳动效率来讲,深入分析还有下列关系:•据此可以进行两因素或三因素分析。•(三)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变化的影响分析•市场经营活动劳动效率变化必然会影响商品销售额,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与从业人员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要将他们联系起来考察。如表2-1所示。•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120万元或8%是怎样形成的?•从相对数看,是劳动效率提高20%以及平均人数减少10%的影响,它们之间的联系可表示为:108%=120%×90%•从绝对数分析,指数体系可表示为:•相应的影响的绝对数:•1620-1500=(1620-1350)+(1350-1500)•120=270+(-150)•如果需要,还可以计算因劳动效率提高而节约的劳动力,计算公式为:•在上例为:第二节市场经营设备统计•一、市场经营设备的概念•市场经营设备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了有效的销售商品而拥有和使用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称。是该类企业物质形态的主体。•市场经营设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即具有一定单价和使用年限的房屋、仓库、营业设备、车辆等。•这些设备的共同点是:其物质形态在参与商品销售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其价值以折旧的形式逐渐作为流通费支出,然后由市场经营毛利得到补偿,直到完全报废。•二、市场经营设备统计指标•反映市场经营设备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既可用实物量表示,也可用价值量表示。•(一)主要经营设备的实物量•该指标属于时点指标,反映研究总体在某一时点上拥有市场经营设备的状况,通常统计报告期末的数量,实物数量只能分类统计,它同时也说明了市场经营设备的实物构成。•1、房屋。重点研究的是市场经营用房。•2、仓库。•3、营业设备。•4、运输工具。•(二)市场固定资产价值量•按两个口径计算:•1、固定资产原值。按市场经营企业投资、构建所支付的全部费用计价的固定资产价值,即购建成本或购建原价、安装费、运杂费等的总和。•市场经营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可按两种口径统计:•一种是包括各类市场经营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另一种只限于直接为商品销售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后者更符合计算流通费用、反映市场经营能力的需要。•固定资产原价的核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购建固定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减去到报告期止累计报废的固定资产,再加上通过大修理及重新购置的追加固定资产价值。此法较简单,可利用财会资料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对现有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再按购置时或现在的单价计算。•2、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历年提取折旧费后的价值,可以说明目前尚在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残存价值。其核算方法也有两种:用财会资料核算和直接盘点、估价。•三、市场经营设备统计分析•(一)市场经营设备配置情况分析•可以就全部固定资产或主要市场经营设备计算下列指标来作横向或纵向比较:•(二)市场设备变动情况分析•可以编制平衡表,利用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表中的四大平衡关系为:•期初数+本期累计增加数=本期累计减少数+期末数•本期累计增加数和本期累计减少数之差就是本期市场经营设备的净增(+)减(-)数,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计算市场经营设备数量变化对市场经营能力的影响:•(三)市场设备利用情况分析•拥有市场设备的多少只能反映市场经营企业潜在的经营能力。市场设备利用情况分析就是分析这种潜在能力被利用的程度(变成现实经营能力的程度),分析指标如下:•还可就全部固定资产计算上述指标,其名称应叫市场经营设备综合利用程度和市场经营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它们便于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第三节市场经营资金统计•一、市场经营资金占有统计分析•(一)市场经营资金占用额•是绝对数指标,也是时点指标。由于各个时点上的市场经营资金占用额是变动的,所以要说明整个报告期占用资金的规模,必须用序时平均法计算平均占用额。因为固定资金的变化较小,流动资金的变化较大,故还可以对它们分别核算和观察。•(二)市场经营资金占用率•也可以理解为:平均完成每百元商品销售额所占用的资金。••二、市场经营资金利用情况分析•(一)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反映资金周转速度的指标有2个:•1、周转次数•因为资金周转次数的多少与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所以它是资金周转速度的正指标。资金周转次数也可理解为:平均每一元流动资金完成了多少商品销售额,但在应用时,要说明计算期的长短。•2、周转天数•因为周转天数的多少与周转速度的快慢成反比,所以它是周转速度的逆指标。周转速度加快,能缩短资金周转天数。由此可见,上述指标也可说明时间的节约与否,从而涉及支付利息的多少。•(二)资金利税率•是将市场经营资金与其所实现的利润、税金联系起来形成的分析指标。计算公式为:•三、流动资金变动的原因分析•流动资金变动的变动可以是实际数与定额数比较,也可以是报告期数量与基期数量的比较,两者都可以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其变动原因或影响因素。由资金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推导可得:•例,已知某技术市场有关季度数据如下表:•要求: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商品销售额和周转次数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影响。•(1)假定周转次数不变,分析销售额变动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影响•由于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销售额增加需要增加流动资金38万元。•(2)假定销售额不变,分析周转次数变动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影响•以上两因素共同影响为:38-33=5(万元)•四、商品流通费用统计指标•商品流通费用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统计指标有2个:•(一)流通费用额•流通费用额是商品流转过程中各种费用之和。但不包括向国家缴纳的税款、附加费,与商品流通无关的费用(如支付给生产单位的商品加工费),非商品流转正常需要的罚款、财产损失。•流通费用按其与商品销售额变化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两类:•1、直接费用。•2、间接费用。•(二)流通费用率•将流通费用额和完成的商品销售额联系起来考察,可以计算流通费用率,计算公式为:•该公式又叫流通费用相对水平,可以用百分比表示。•也可以解释为:平均每完成100元销售额开支多少费用。费用率越低越好,起逆指标的作用。•(三)
本文标题:第2章市场运行条件统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5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