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宋朝地方建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3.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认知背景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秦朝三公九卿;汉朝建立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初步确立三省体制;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一省二院”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秦朝实行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中后期州郡县制;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实行道州县制;北宋实行路州县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以及藩镇制。2.从商相伊尹放逐太甲到秦始皇疑忌丞相僭越,从西周分封崩溃到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朝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什么突出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认知核心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1)成因:①汉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有时对抗朝廷(根源)。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探究点:《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被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贾谊说:“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试析汉初郡国并行的原因和后果。原因:①.刘邦当时认为,秦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诸侯王的护驾②.社会不稳定,一方面要封分功臣,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央集权。后果:①积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汉初的功臣及王室子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②消极:郡国的权力较大,受中央节制较小,以至于拥兵自重,造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内容:“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_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并归郡统辖。(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期设节度使(1)设置(职权):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因政治上享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危害: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困弱”地方2(1)背景:唐朝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五代十国分裂,借助兵变建立的北宋力图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结果:※探究点: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朝针对唐中期节度使之弊采取的措施有何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有何利弊?削弱地方军权军力为中心,重文抑武,分化事权为手段,中央掌控地方财政为根基。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利在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在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1)原因:观察元朝行省图,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元朝创立行省制的主要原因。原因:疆域空前广阔。(2)內容:除河北、山东、山西(“腹里”)由中央直管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宣慰司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_的节制。(3)影响:※探究点:谈谈元朝创立行省制“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的理解。便利——中书省直辖大都附近大片地区;行省为中书省派出机构,密切地方与中央关系。巩固——行省划分采用“犬牙相入”法,边远民族区域设宣慰司。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理。台湾和南海诸岛也纳入管理范围。变革——行省权力较大,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调整君权与相权矛盾)1.汉武帝重用侍臣(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魏晋南北朝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设置三省六部制(1)內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户部先叫度支、后名民部,唐太宗时因避讳改作户部)。(2)作用※探究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有史家说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是“委员制”。你怎样理解?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和削弱,保证皇权独尊。4.北宋分割相权(1)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史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探究点:教材学思之窗记述,宰相李沆联通三司使巧妙抵制真宗扩大财权企图的故事能3说明什么问题?李沆的行为既维护相权,又有利国家;皇权总体朝加強皇权发展,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现象,而非皇权直线上升。忠臣掌大权利国,奸臣误国。5.元朝相权扩张: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战国:立军功受官爵,秦和汉初基本沿袭。2.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4.隋唐科举制:(1)产生发展: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_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资格,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实质。(1)趋势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2)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探究点:科举制度有何作用与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宋元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明淸八股取士使其僵化。◎认知拓展:一、宰相的由来与唐朝宰相设置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二.中朝与外朝机构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内朝”也就是“中朝”。由此可知中朝消弱了相权。三、连中三元4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由低到高要经历四个阶段: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庠生),即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的“三元”。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就是连中“三元”。自实行科举起至废,连中三元的仅13人。四、经典史料材料一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材料二“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欧阳修《归田录》载:“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材料三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科举在宋促官僚集团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六、整体认识: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以上制度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社会结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稳固。(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七.中国古代政治史图表◎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6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