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一、课时安排第6课时总课时二、考试目标及重点、难点1、考试目标(一)、明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2)专制制度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四)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五)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3)戚继光的抗倭(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5)郑成功收复台湾(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六)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的发展(3)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4)明清小说(5)图书的编撰(6)西学东渐2、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外关系及其比较科技文化成就及特点三、学法指导:1、在全面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构建整体知识结构,把握其阶段特征,理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渐趋于衰落两大线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其时代特征。2、运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论,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审视明清历史;对同类知识进行串联整理,借以系统掌握,提高综合、概括、比较能力。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3、对某些重点问题,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进行分析。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反映;既与东林党人和宦官专权有联系,也与市民文学(如小说)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有联系。应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客观上分析明清历史,对中西资本主义萌芽,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造成东西方差距的原因。4、用归纳记忆的方法,理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5、基本哲学原理的运用:A、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方面认识明清的文化特征B、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展联系的角度,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性质和影响C、用“一分为二、看主流”的观点评价闭关政策和康熙等重要历史人物。四、高考命题预测明清时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单元,高考试题年年涉及,且分值高,比重大,知识密集。题型也多样化,考查的视野比较开阔,中外联系强。要注意多角度的比较。五、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和知识网络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内明朝清朝对外明朝清朝B、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六、本单元的历史阶段特征(参见《青胜蓝》考点1第47页)七、单元知识分解(一)、明清时期的世界形势(14—19C.)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文化政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对外政策发展趋于停滞认识:欧美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外交:开辟加强世界的联系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展并逐渐形成潮流。(二)明清(鸦片战争前)政治1、明朝前期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都城应天即今。(不同于始建南宋的应天府)(2)政权建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A、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目的:削弱、分散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行政:废(秦汉以来的)制度,权分,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军事:改大都督府为,后者与互相制约。其作用近似措施于朝的统军将帅与(机构)的关系。地方:三司分权皇权空前加强调整:行省:(俗称省)掌管地方财政民政。互相统归新设::掌管地方监察和司法。牵制中央:掌管地方。2B、司法:制定《大明律》(体现了重思想)目的:维护权专制统治。(1)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并增加了立法。特点(2)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行为,量刑。(即“重其重罪”)(3)以严法整饬。实质:是封建君主意志的体现。C、监察:设立特务机构,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不受地方司法部门即管辖皇帝直接先后设、,由宦官统领黑暗腐败控制D、文化教育:(选官制度)核心目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命题范围窄:只限于儒家的中命题。特点考生观点:扼杀,遵从古人。答卷的:有严格的限制,称“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堵塞言路,培养了封建制度的奴才,严重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是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内的反映,它影响到学校教育,也体现出的强烈色彩。客观上强化了思想的统治。(3)统治阶级的内部调整:明成祖建立统治建立:靖难之役背景:明太祖分封藩王割据势力膨胀帝削藩藩王朱棣起兵反抗结果: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他成为明成祖。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后为都城。性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巩固:营建北京目的:加强北方的统治,巩固国防。建成并迁都:年。布局特点:三重性、对称性、庄严性、辉煌性:突出了。作用:积极性:对上层建筑: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的发展。对经济基础:明朝前期矛盾有所缓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极性:从动机看:仍然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性。(主流)从措施看: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皇帝杜绝和排斥他人干预,预伏了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君主专制中可供调节的余地日渐缩小。说明:。(4)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背景、经过、影响略)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对《青胜蓝》考点2的补充)2、清朝前期的统治A、满洲的兴起(1)明朝初期:东北的建州女真等部,归管辖。(2)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奴尔哈赤统一各部,初建政权:建国家机器:城池、大臣、法律、诉讼等实行重要制度:八旗制度性质:军政合一,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类似于金朝的制。特点职能:具有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统治者构成:都是(族)皇族、亲贵。A、后金时:促进了女真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作用B、清前期:对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统一、、镇压人民反抗起了重要作用。C、清晚期:17C.中叶后,逐渐衰落。特别是在反侵略斗争中遭沉重打击。(3)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金,历史上称为。(4)16C.20`S,努尔哈赤迁都,为入关作了准备。B、清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皇太极继位后,制定方针,大举攻明。(2)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改女真为。(3)吴三桂投降清,率清军入关。(4)清军进占北京后,帝迁都北京,清军南下剿杀农民起义军。(5)1662年,清军陆续灭掉南明政权,基本统一中国。(6)年,清朝设立,统一了中国(澳门除外)。C、政权建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政治:设立军机处设立者:帝。背景:满汉制度混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满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汉制)之上,从而限制了皇权,容易造成大臣擅权。康熙皇帝设立,将中权力一分为三,即、、、互相制约,为设立军机处作了准备。特点:亲信充任(军机大臣)、皇帝裁决、(大臣)跪受笔录、。影响: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程度)。思想:加强控制实行文字狱原因及目的:清初,社会矛盾尖锐,为了压制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时间:清代前期,主要制造者有顺治帝、、、、等。主要事件:沈德潜案、案等。影响: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从而禁锢了思想,推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3对元朝与清朝统一局面的认识(比较异同)(三)明清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A、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边疆获得开发,经济发展较快明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发展(2)农业生产发生显著变化前几代生产发展的基础之因(3)商业空前繁荣原因引进高产农作物,提高了农业商品化(4)手工业出现资--萌芽但发展缓慢手工业的进步(工具.技术)(5)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腐朽的封建制度,如特点落后之原因B、明清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赋税改革的措施和土地改革明: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1、主要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因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但其赋役负担没变)2、主要内容:田赋、徭役、杂税田亩,按和多寡来分担。3、特点:纳代役。(1)部分力役入田赋,部分户丁银入田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实行,使农民部分摆脱了封建国家的徭役束缚,农民对4、意义: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3)实行,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清:(1)土地改革,实行。时间、人物:1669年康熙帝主要内容:原明朝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作用:对经济:促使农民生产及垦荒,推动农业的发展。对国家:确保的存在,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国家有了基本剥削对象;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请比较英法两国不同措施的结果)(2)赋税改革A、固定丁税: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康熙帝时)B.摊丁入亩:实行者:雍正帝内容:把(已固定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作用:1.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控制进一步松推弛(宋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利于人口增长和统计。2.人身控制的松弛还有利于手工业和的发展(如自动由劳动力的增多)3、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明朝: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并引进了美洲的和。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清朝:推广新品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形成了生产区域。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明清:经济作物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化。推动了的出现。(2)手工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嘉兴的“”。(2)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如双色套印技术的传播。表现(3)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如江南织染业的区域化。(4)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幅提高。如广东佛山冶铁业。(5)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背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基本条件有资金多的作坊主、商人有自由劳动力,如明清的推动。明朝的萌芽时间地点行业:明朝中后期:的一些地区。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出现。概况性质:“机工”与“机户”的关系体现的是关系意义:标志着开始解体。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1)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2)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和增多了。如由江南扩展到广东(冶铁业),云南(采矿业),北京(采煤业)等。地位:水平低,发展十分缓慢,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未进入阶段,也就不能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其原因:的严重阻碍:1、农民购买力低表现为2地主商人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3、国家重农抑商(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4、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其后果: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从明朝中后期起,逐渐落伍了。(3)商业的繁荣A、市场: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多达200余种(但未形成统一市场)B、货币流通:区域间贸易发展较快。C、商城: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D、商品经济:向延伸尤以江浙地区为最。(4)对外贸易的衰退基本情况:明朝初期:一度繁荣,表现为。但缺乏经济动力。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日益衰落,难以促进的发展。主要原因: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含义:清政府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外商来华贸易。4原因:(1)倭寇、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如:倭寇、、、等国的侵略。(2)郑成功等反清势力的影响,清政府为打击郑成功而实行海禁。(3)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4)统治者盲目自大,不屑发展对外贸易(5)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影响:因为长期,中国逐渐落伍(加上未能与时俱进)总结:1、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认识(“演变”包括:内容、征税依据、内容的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参见课堂笔记)2、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一般表现的认识。3、比较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四)明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7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