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成长的机遇第一节心理挫折与挫折反应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环境变化和各种困难与挫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正视挫折、正确应对,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一、目标与挫折(一)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因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举个例子,有一位同学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模拟练习,结果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对命题作文中的一个关键单词没有掌握其含义而答得一塌糊涂,进而精神紧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为此深感懊悔和焦虑。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问题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到达一定的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会产生三种情况:一是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二是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则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三是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正是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个体才产生挫折感,因此,挫折也被称之为“目标行为受阻”。从挫折的构成上看,其构成要素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挫折情境,指客观上或个体主观上认定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情境状态或条件;二是挫折认知,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是构成挫折的核心要素,一种挫折情境能否引起个体主观感受上的挫折感,能够引起多大程度的挫折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在同一挫折情境下,不同的挫折认知程度会产生不同的应对反应,比如:在乘车去野外郊游的路上,前方车辆遇事故而导致交通拥堵,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的学生表现出不急不躁、泰然处之的态度,而有的学生却烦躁不安、满腹埋怨;三是挫折反应,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表现为紧张、焦虑、愤怒等,是挫折情绪的外部表现。(二)挫折的主要分类人的一生会遭遇大大小小很多种挫折,按照引起挫折的情境、个体的主观认知以及挫折的实际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需要挫折、丧失挫折需要挫折指个体的需要因某种原因无法实现进产生的挫折,如报考公务员没有成功、求爱失败等;丧失挫折指个体丧失了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时产生的挫折,如失恋、亲人离世,或某些身体疾病如失明等。2.实际挫折和想象挫折实际挫折是产生挫折的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并为个体主观上所感知;想象挫折是指客观环境并不具备产生挫折的现实条件,而是由个体主观上认定此种情境将会有挫折出现,比如:某新生来校报到时,发现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都是北方人,只有他一人来自南方,于是担心会因地域间风俗习惯不同而引发宿舍矛盾,于是感到忧虑不安,产生了挫折感。3.一般挫折和严重挫折一般挫折是指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如同宿舍的同学发生口角、某科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对人的身心影响不大,易于忘记;严重挫折则是指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挫折,如父母离异、毕业找工作落空、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等,这些挫折会引起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会对人的整个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三)挫折的影响因素引发个体产生挫折感的因素很多,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来看,受自然条件或客观环境的限制,使个人的行为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有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如台风或洪水过境阻碍交通,无法准时赴约;远隔重洋而无法与亲人团聚;一个家庭贫寒、凑不足学费的大学生还要苦读四年,才能完成学业等。此外,因受制度、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也是引起挫折的一种客观因素。如恋爱中的男女因受家长的反对或受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能成婚;因与领导关系紧张而使个人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等。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对个人达成目标所形成的阻碍远比自然环境的限制多而且后果严重。除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外,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个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例如: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想成为足球运动员,一个身材短小的人想做职业时装模特,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想成为飞行员等,无论他们自己怎样努力,其成功的可能较一般人小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动机的冲突而引起挫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多种动机的冲突现象,动机冲突包括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同时有两个目标都是个体所急切需要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同时二者兼得,必须舍其一,称之为“双趋冲突”,比如假期既想回老家看望久别的父母,又想留在学校与恋人厮守,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第二种是有两个目标都违背个体的主观需要,但由于客观环境所迫,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称之为“双避冲突”,比如在影视作品中随着剧情发展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因躲避追杀而逃至悬崖,向前是万丈深渊,向后是杀气腾腾的追兵,不管如何选择,终是难逃一死;第三种是一个目标既可满足个体的某种需求,同时也会对他构成某些威胁,称之为“趋避冲突”,比如:在对待恋爱问题上,某学生既想尝试恋爱的滋味、领略爱情的美妙,又担心这样做会耽误学业;第四种是同时有两个目标,它们本身都各有利弊,称之为“双重趋避冲突”,比如:一个女生,同时面临两位各有千秋的男生的求爱时,就有可能会陷入心理冲突。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不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异常。但是,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持续愈久,愈激烈,导致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剧烈而持久的心理冲突应尽量避免。二、挫折反应个体遭受挫折后,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如:出冷汗,心悸,脸白,血压升高,脉加速,呼吸急促,汗腺分泌增加,胃液分泌减少等,同时也会产生或公开或隐秘、或强烈或微弱的心理、行为上的反应,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攻击当个体的目标受挫、动机受阻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表现出愤怒和敌视,并导致攻击性的行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遇事易冲动,受挫折后产生攻击行为是大学生一种很常见的反应方式。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代替物,还可能转向自身。其中个体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称为直接攻击,攻击形式有讥讽、谩骂、暴力袭击对方身体等;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其他代替物,寻找“替罪羊”,这种情况称为转向攻击。如考试成绩不好,就回宿舍与同学吵架;受到老师批评,在电话里转向父母或朋友发泄;夫妻吵架砸毁东西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的家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比夫妻和谐的家庭多2.5倍,而孩子在家庭时常受到打骂后则会把攻击的目标指向社会或学校,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之一。另外,有的人遭受重大挫折后,不切实际地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采取比较极端的自我惩罚,如绝食、在自己的手腕上刺字等,当自我惩罚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可导致自杀行为。事实上,无论是直接攻击行为不是转向攻击行为,虽然可以暂时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但常常引起不良后果。(二)退缩有时候个体对挫折的反应不表现为攻击,相反地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退缩式的反应又可分为两类,即冷漠和幻想。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往往隐藏在冷漠背后的是内心更大的痛苦。一般说来,个体对阻碍目标实现的对象无法攻击而又无转向目标时、或是长期遭受挫折,身处逆境的情况下,易于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比如,遭受失恋痛苦的一方时常幻想另一方某一天会翻然悔悟,跪倒在自己面前请求原谅。(三)退化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会偏离自己的正常行为,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有的学生遇到突如其来的挫折时表现失常,会在公开场合嚎啕大哭,有的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争执后回到宿舍称病不起等,这些都是退化行为的典型表现。退化行为既可见之于正常人,也可见之于精神病患者。如癔症病人可退行到婴儿期,表现为“童样痴呆”状态;精神分裂症甚至可退行到“子宫内生活”状态,表现严重退缩,脱离现实,踡曲为胎儿内姿势,对外界丧失一切接触。(四)固执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反复做出某种动作,尽管知道反复多次毫无效果,仍然继续,而不能以其它更适当的行为取代。它的特点是行为呆板无弹性,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此时个体往往不能够采取理智的行为。个体在遭遇某种突发性的挫折事件,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常表现出固执行为。如遇到火灾时,人们争相反复推拉上了锁的大门,却没有想到跳窗逃生;或者有的人在失窃后,会反复翻看自己的提包,尽管内心知道包内物品已经丢失。以上挫折反应是个体遭遇到挫折后常见的比较直接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不由自主的。其中有些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有些则是本能的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挫折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以及采取有效行为方式的速度与效果。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较少产生挫折反应,即使产生,也较少表现为退化、冷漠等这种被动、退缩性质的反应形式,其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平息挫折反应的速度较快。更为重要的是,其直接的、不自主的反应之后,往往能主动、及时地以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去替代前者,来适应、改变挫折。而那些对挫折缺乏正确认识或者采取了不适当的防卫机制的人,往往容易使挫折反应变得更为明显、强烈、持久,形成恶性循环,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三、面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以后,挫折情境造成的对人心理上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和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为了对付这种压力,减轻或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解除紧张状态所带来的不安,恢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平衡,受挫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心理防卫方式,以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从而减少挫折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损害,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自我,度过挫折。这些方式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防御机制的本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但是它可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由挫折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所采取的种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消极的维护个人免于遭受打击,而非真正解决困难,因此挫折不但仍然存在,而且困难愈来愈脱离现实,以致无法以正常的行为适应环境,造成不良适应现象。面对挫折,常见的心理防卫方式有:(一)文饰作用又称合理化作用,指个体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当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时,给自己找出适当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理由未必是真理由,而且在旁观者看来往往是不合乎逻辑或荒谬可笑的,但当事人却能以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虽然具有自欺欺人的味道,但能使个人的性格保持安定。它是通常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方式。文饰作用有多种情形,但以“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最为典型。前者是指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成是不喜欢或本来就没想达到,用以安慰自己;而后者是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与痛苦的心理,例如,有的孩子天资差,父母就说“傻有傻福”;有人被偷了钱,就说“财去人安”。(二)投射作用亦称推诿,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以此来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
本文标题: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8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