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课时:辩证法——矛盾观一、测一测(了解自己)1.矛盾双方先对立后统一。()2.矛盾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3.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4.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5.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6.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二、背一背(掌握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相互转化。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坚持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认知顺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总一总(方法技巧)1、考查:高考主要考查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的理解和运用。题型上选择题和主观题兼有。2015年高考注意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维护、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等理解矛盾的含义;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各种政策改革等重大问题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注意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问题。2、答题模板: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练一练(提升能力)1、(广东卷)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2、(2014·浙江卷)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①善与恶相互对立②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④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14·江苏卷)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4、(江苏卷)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重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③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3·四川卷)观察下图。下列对漫画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2014·全国新课标Ⅱ,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下图漫画《最诱人处最危险》,告诉我们()A.时时有矛盾B.处处有矛盾C.矛盾具有同一性D.矛盾具有斗争性10、监督权与隐私权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监督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曝光其隐私。恩格斯曾说:“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恩格斯的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②物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人民群众决定社会的变革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④B.②④C.①②D.③④11、(2014·四川,14(1))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12、广东省某地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该地区是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13、“一带一路”共同繁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高层领导提出“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张。时隔20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丝绸之路”在国际上更是屡次被提起。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初衷是通过这条连接亚欧两大陆、辐射30多个国家的大动脉促进国际贸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发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合作,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突破了“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初衷。材料二:2014年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和南海两条主航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欧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使节、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香料、佛教、音乐、医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2)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3)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4)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本文标题:第六课时矛盾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