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一章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
1第十一章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一、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不仅因为对外开放有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明显的表现在于由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处于不同洲际和地区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方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如:1997年由泰铢的贬值直接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就清楚地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打开国门,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之所以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从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来看,凡是对外开放之时,国力就强盛,如:汉、唐及明朝明成祖时。汉朝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朝鼎盛之际,都城长安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明成祖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凡是对外闭关自守之时,国力就衰败,如自明朝中叶起到鸦片战争,期间约300年,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来文化与先进的技术盲目排斥,结果造成了中国国力的急剧衰退,由以往的世界强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民主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是主张中国“对外开放”的。早在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就曾谈到:中国真正取得独立以后,一切外国对华的商业利益将享受空前未有的机会,我们“苏维埃政府是欢迎外国投资的”,“合法的外国投资,我们是承认的。我们要接受一切合法的外资来完成我们建设的计划”①。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强调取缔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的同时,指出,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②1949年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事业。但是由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遏制政策,所以中国面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门被迫关闭了,只是对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开放。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中苏友好关系的破裂,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也中断了与中国的交往,对中国实施孤立政策,至此中国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也被迫关闭了。与此同时,国内的“左”倾错误也越来越严重,这一错误观念反映在对外开放上,则是认为中国可以脱离世界市场搞封闭型发展,与外国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价值不大。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间,“‘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③虽然我们从未提出要闭关锁国,但实际上却自我孤立封闭起来。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与贫穷,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同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到“文革”结束之后,我们的科学技术①李占才:《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1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6。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1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2和经济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至少20年。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得出了重要的结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左’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①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尤其是我国从2001年12月11日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这就更使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不归路,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我国必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战后近6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无一不是采取开放政策的;凡是采取封闭政策的国家,则没有一个在经济的发展上取得成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之中,才能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即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并把它们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②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开放的制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吸收全人类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明成果。所以,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经济。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交换已越出国界向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进入了国际交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和同一产品的所有类型。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国际性的生产和消费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③为此,我国要想促进自身经济迅速发展,就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其次,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商品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这是由商品的本性决定的。商品是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2版,16页,人民出版社,1987.3。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突破地区、民族乃至国界的限制,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因为每个市场主体都是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为了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一国范围内的国别价值和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价值,商品生产者必然要在国内各地区和世界各国之间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求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由此可见,开放是商品经济也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开放的条件,也就失去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可能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了我国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就必须积极的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表现为:一是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二是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三是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我们必须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再次,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改革。我国的开放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①。改革和开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深化国内体制的改革;反过来,对外开放也有利于和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内体制的改革。因为,通过开放,我们的企业,会直接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改革,尽快解决自身体制中的弊端。而且,通过与外来竞争者的接触,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利用别人的先进经验、方法,加快我们的改革。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观点,将开放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既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接轨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最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但是,也离不开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积极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可以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自身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可以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可见,对外开放可以弥补我国自身的不足,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二)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就是一国可以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不受别国的控制和干涉。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但是,独立自主不等于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也不等于闭关自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①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各个国家由于制度、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不可能主要依赖外来的援助,也不可能花钱买来一个现代化,更不可能通过对他国的掠夺和剥削来发展自己。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正如邓小平所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4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指出的:“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增强自身出口创汇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发展。其次,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离开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把自己封闭起来,则会使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下降。“文革”时期,由于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既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就应该凡事均要自己去做。西方国家已经发明使用的技术成果,我们拒绝直接去学习借鉴,而是自身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研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坚持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不接受来自国际社会的任何援助,甚至拒绝国际社会主动提出的人道主义援助,认为这一切带有侮辱性、奴役性。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