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十二单元第三讲课下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2·广州检测)下图中,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厂”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劳动力B.科学技术C.交通运输D.市场解析:读图知,“前店后厂”模式的最终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前厂后店”模式的最终产品面向国内市场,故市场变化是导致该地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答案:D(2012·锦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据此回答2~3题。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2.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3.下列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解析:结合两地区城市化模式不难发现,甲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而吸引外资建厂,从而发展工业带动了城市化,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就是走了这样一条城市化之路。乙为大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工业,从而带动了城市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在上海的带动下发展的城市化。共同点在于城市化是通过工业化带动的。答案:2.D3.A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5月24日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09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长三角16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50.8∶45.8,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7.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4~6题。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推动的B.从产业结构上看,长三角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最多C.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D.长三角工业化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持平解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主要是第二、三产业推动的;长三角的二、三产业比重都已达到了工业化的国际标准;长三角产业结构中,比重高于全国最多的是第二产业。答案:C5.长三角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B.城市人口增长缓慢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D.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解析:长三角快速工业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答案:C6.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特点有()A.速度慢B.水平高C.起点低D.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解析:长三角工业化的水平高、起点高,且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答案:B(2012·东城模拟)图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图。据此回答7~9题。7.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缩小B.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有所减慢C.近年来西部地带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地带,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D.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解析:读图甲可知,东部地带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答案:D8.近几年,某些棉纺织企业由A地带向C地带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移入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B.会给移入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D.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解析:棉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不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答案:B(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6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9~10题。9.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生产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A.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B.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C.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D.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解析:伴随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与劳动力的优势在逐渐丧失,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而人们对工资水平和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产品的成本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会宁愿失业也不找工资水平低的工作,所以B不正确。答案:AC10.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A.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B.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C.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D.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析: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也不能控制工业的发展规模;应建立的是以市场为主体的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答案:CD2005年至2010年广东省规划投资1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建设5个石化基地。据此回答11~12题。11.广东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有()A.市场广阔B.资源丰富C.海运便利D.技术先进12.广东将建立石化、化工园区,实行炼化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沿海石化基地集聚。其主要目的是()A.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应B.便于污染物集中控制C.减少运费,降低成本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解析:第11题,广东省海运便利,便于原油进口;工业发达,石油消费量大。第12题,广东省石油化工业实行炼化一体化,是工业集聚现象的充分表现,可产生规模效应,减少运费,降低成本。答案:11.AC12.AC三、综合题(共44分)13.(2012·海淀模拟)阅读材料和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1: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材料2: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1)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8分)(2)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3)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6分)解析:第(1)题,从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2)题,大量人口流入为东莞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很大等。答案:(1)麻涌位于珠江口,产品便于出口;有城际轻轨、高速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区际协作或区际联系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2)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3)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材料1:2011年9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作终于“由虚入实”。在长江中游地区,现有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好连成一个整体,是三省经济精华地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材料2:《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八市。(1)与长三角都市圈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应该如何定位?(4分)(3)河北八市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有何优势?(4分)(4)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6分)(5)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6分)解析:第(1)题,相比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等方面。第(2)题,北京应该减轻城市负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3)题,河北八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第(4)题,先分别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利的区位条件,最后通过比较寻找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第(5)题,工业化对产业、人口集聚以及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答案:(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于长三角都市圈地区。(2)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为主;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资源丰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4)地形平坦,水热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有利于城市的发展。(5)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而区域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本文标题:第十二单元第三讲课下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3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