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任务】主备人彭东花单位卞桥镇一中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重点掌握从几方面入手阅读说明文: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析语言。难点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课时一课时课型自读课【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遗骸.()蟾蜍..()褶.皱()潮汐.()追溯.()2.解释下列词语。遗骸:褶皱:追溯:天衣无缝:3.填空:阿西莫夫,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1.六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班级内集体讲评。3.学生把纠错后的重点记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遗骸”中“骸”读成“hài”;“蟾蜍”中“蜍”读成“yú”;“追溯”中的“溯”读成“shù”。练习答案:1.háichánchúzhěxīsù2.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3.美1.导入: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1.多媒体播放恐龙图片。2明确任务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认定本课学习目标。3.走近作者。2.认定本课的学习目标。3.学生收集材料展示。4.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合作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两篇短文。2.讨论交流从文中获得的知识。3.师生交流下列问题《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5)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被压扁的沙子》(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3)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明确: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1.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2.交流所得。《恐龙无处不在》明确:1.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4.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5.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1.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3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火山说”。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展示交流1.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2.《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3.《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之处?4.比较阅读:(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3)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4)说明语言: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小组展示。明确:1.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②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③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3.相同之处:文体相同内容相关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不同之处: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4拓展迁移①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②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课下阅读《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交流自己的发现。总结反思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布置作业1.《同步学习与探究》“自主性探究”“开放性作业”“拓展性作业”2.《配套练习》按老师要求,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开放性第十九课生物入侵者【教学任务】主备人彭东花单位卞桥镇一中学习目标⒈掌握本文重点字词。⒉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⒊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⒋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重点培养环保意识,增强忧患意识。难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5课时一课时课型自读课【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劫掠.()栖.息()繁衍.()斑斓.()失héng()归jiù()fān篱()jié难()2.在下列横线上添上准确的字。物天择五彩斑无动于与日减在难逃束手无难以量聚山林3.本文是一篇关于的文,作者是。1.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3.另外三名学生到黑板批改。4.学生把纠错后的字音写5遍。明确:⒈劫jié掠,栖qī息,繁衍yǎn,斑斓lán,失衡,归咎,藩篱,劫难⒉竞斓衷俱劫策衡啸⒊生态问题,说明,梅涛明确任务1.导入:(投影或口述出示相关病毒)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2.认定本课学习目标。蓝色部分的H5N1禽流感病毒正在攻击红色部分健康人体细胞。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学生观看图片(或听老师口述)结合课文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生物入侵者”?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一说。自主快速阅读课文解决“整体感知”的两个问题明确:2.提纲:6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列出提纲)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4.本文主要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合作研究5.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的小事”?②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③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6.重点语句分析:(1)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2)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1)什么叫“生物入侵者”(2)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3)“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5)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明确:(1)列数字: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引发读者的想像。(2)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浅显易懂。(3)打比方:是为了使说明更形象。学法指导:圈划批注自由发言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明确:5.①②略③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人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明确:6.(1)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文章第4段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文中举了棕树蛇落户关岛的事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7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一个物种“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必然会疯狂地繁衍,无法加以节制,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用这个数字的急剧变化,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另外,文章第3段介绍了“几只”斑贝迁移到北美大陆后,无节制地繁衍,为了清除它,耗资“数十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的悬殊,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之大,非常有说服力。展示交流我知道了再速读课文,圈、点、勾、画,看你从中能筛选出哪些有价值的显性信息,并用“《生物入侵者》告诉我:”,把你筛选的信息说给大家听并谈一谈学习心得。要求: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入手。“我知道了”答案参考: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
本文标题: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4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