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冀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3单元)
1第一单元美丽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早晨的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歌曲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时间的感情。2、学习休止符,能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2、能准确演唱《早晨的歌》。教学准备:钢琴、音乐播放器、歌曲的CD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大家听听这里有几种你熟悉的声音?(同学们一一找出早晨练声、广播、鸟叫、鸽群飞起、哨声、跑步、扫马路等声音)那你们想想,在一天中,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些声音。老师:对,这就是早晨。三、讲授新课1、导入:今天随老师一起到户外看看早晨人们都在干什么?(第一遍听)2、初听歌曲。老师:你都看到了那些晨练活动?户外的晨练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推开窗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段优美的音乐传入我们的耳际。放歌曲(闭眼聆听)。3老师:早晨真美,歌词中是怎样描绘早晨的?4、指导学生读歌词(出示图片)51330︳51330︳甜甜的风微微的笑51355︳04530︳(重点练习切分音、休止符)早晨的空气多么好5、老师弹琴,学生随音乐用“la”模唱歌曲的旋律。6、放歌曲录音,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随录音完整地唱。8、处理歌曲。21)唱好空拍处2)情绪的处理。老师:我们唱歌时要找到沐浴在早晨明媚阳光中的欣喜美好感觉,通过你们的歌声让我看到,感受到。9、分组演唱。老师:早晨美不美?“早晨的歌”所歌、所唱的都是可爱的你们,因为你们是早晨的花朵,早晨的绿树,更是早晨的太阳。让我们一起唱响早晨的歌,唱响我们自己的歌。两排为一组,看哪组唱得好。三、音乐活动:“做早操”四、小结:1、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的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听赏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教材分析:《空山鸟语》是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结构属于多段体,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简单几笔就描绘出题意幽邃、深远、静穆的意境,接着,以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穿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相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相织。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拟手法,将鸟语音乐化,使乐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因而音乐优美生动,富有情趣。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3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于1932年6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病逝,时年仅37岁。教学目标:1.感受题目中的“空山”与“鸟语”的意境,让学生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3.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悟我国民族乐器二胡演奏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在聆听中体会乐曲的感情和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具准备:钢琴、音乐播放器、乐曲的CD、图片、二胡。教学过程:1、引入。“空山”是出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的意思。整个曲子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犹如山林的召唤,空谷回声。2、初听乐曲《空山鸟语》。思考:你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3、揭题介绍二胡著名演奏家:宋飞、华彦钧、闵惠芬、刘天华。4、完整聆听音乐、感受二胡音色特点。介绍二胡:包括二胡的构造、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5、精听欣赏乐曲《空山鸟语》。1)聆听引子音乐: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引子音乐,看一看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提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2)学生描述。3)聆听“人”片段:这么美丽的山谷,你们想不想去呀?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怎样表现自己高兴的心情呢?4)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亲临山谷的兴奋。5)聆听小鸟片段:山谷里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我想最高兴的要数小鸟了,小鸟们会怎样表现呢?6)再次聆听,学生戴头饰自由用身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小鸟。47)聆听结尾音乐,感受热爱的感情:看着你们这些小鸟飞来飞去的身影,听着你们婉转动听的声音,连我都深深地被音乐所吸引。8)完整聆听音乐选择诗歌,体会意境: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一起欣赏了《空山鸟语》的音乐,你觉得下面哪首古诗的意境更符合乐曲的感情呢?(小组讨论)9)介绍作者的灵感来源并朗诵王维古诗。(六)延伸欣赏1、配乐诗朗诵:你觉得乐曲还适宜朗诵哪些古诗?2、听音乐出教室。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听赏管弦乐曲《晨景》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结构。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能从音乐中形象而动态地看到黎明的景色: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再到太阳冉冉升起,体验早晨太阳升起前的整个过程。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教学难点:熟悉并哼唱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分辨不同乐器。教具准备:数码钢琴、音乐播放器、乐曲的CD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带给大家一段音乐,(聆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清新的、宁静的、空灵的)你仿佛来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空旷海边、森林)老师听完这段音乐后也和大家有同样的感受,那为什么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原来这是一段具有牧歌风格的旋律,所以才让我们仿佛来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森林或草原,在不知不觉中音乐让我们想到了一起。52、出示旋律谱例,哼唱旋律。师:让我们用轻柔的声音,一起走进这美妙的音乐,一起来哼一哼师:当你站在山顶看向远处的时候,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山峰、海面)。是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那就请大家画着旋律线,轻轻哼唱,去音乐中寻找答案吧!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管弦乐作品,就是由这一条旋律展开的,欣赏之前,让我们先走进管弦乐队,再次回顾一下我们熟悉的西洋管弦乐器复习西洋乐器(大屏幕展示)1、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2、木管乐器: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3、铜管乐器:圆号、长号、4、简单介绍管弦乐二、欣赏教学(一)、聆听第一乐段1、初听《晨景》第一乐段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请你轻轻哼唱。提问:如果用这段音乐来表现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你觉得是什么时候?请结合音乐色彩谈谈为什么表现的是这个时段?(早晨、音乐越来越明亮)2、再次聆听,提问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什么?(长笛双簧管)答不出来时,对比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音色。3、请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是怎么出现的?同时还是交替?(交替)这种交替的演奏有没有发生变化?4、长笛与双簧管的交替在音调上有什么变化?(作曲家运用了音乐中常用的移调,通过连续的调性上移,把旋律一步步往上推,力度不断加强)这种变化预示着什么?(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二)聆听第二乐段1、整个乐队的加入,太阳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跃出了海平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光芒四射、蓬勃生机的景象。当你从音乐中感受到太阳正向海平面上涌现并破云而出时,请将手比喻成太阳,做阳光撒满大地的动作示意老师。(熟悉的乐段用“lu”哼唱、画旋律线)。2、师:你注意到了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强音)这些强音,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耀眼的阳光)忽强忽弱表现了什么?(太阳一会儿被云层遮盖,一会儿又拨开云雾)。音乐家利用力度的强弱让我们从音乐中看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在这变幻多姿的阳光的照耀下,森林、大地、海面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先说后做)让我们把镜头从天空中的太阳逐渐往下移,移到海面上、移到森林里、移到一切你能想象的地方。6请大家跟老师合作,当我的光芒照耀在你周围的时候,请你用动作表示大地上万物的情景。(三)聆听第三乐段:过渡语:太阳升起来了,清晨的阳光是那么温暖、那么美。海面上波光粼粼,森林里鸟语花香。1、这一部分的音乐与前面哪一乐段相似?总结该曲曲式结构(A+B+A’)此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太阳已经徐徐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四)介绍作者及作品1、师:大家想知道这么美的音乐出自哪一位作曲家之手吧?2、你认为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曲子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哪一段?格里格,挪威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挪威第二大城市贝尔根,格里格的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则出身于贝尔根望族,是位有才华的诗人兼音乐家,外祖父曾经担任过贝尔根爱乐学会首任音乐总监,格里格的音乐天份应该是遗传自他的母亲。六岁跟母亲学钢琴,九岁开始尝试作曲,后来进入音乐学院深造。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对发扬挪威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晨景》是《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培尔·金特》原为十九世纪挪威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易卜生所写的一部著名诗剧。1894年,易卜生约请他的好友、当时已在欧洲各国获得很高声誉的格里格,为他的这部诗剧配乐。1876年2月,该剧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诗剧配乐共有二十二段。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象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无可否认,格里格的配乐是这部诗剧公演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年后,格里格从这些配乐中选出了八段,先后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我们所听到的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的一段,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五)完整聆听全曲在乐曲声中结束本课。第二单元民歌在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71、听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2、听赏台湾童谣《天黑黑》教材分析:1、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2、台湾童谣《天黑黑》这首歌曲流传于台湾省北部和闽南地区一带。虽是童谣,但大人孩子都很喜爱,传唱十分普遍。歌曲唱道:“天快要下雨了,爷爷在外面挖了一条泥鳅回来,爷爷要咸的,奶奶要淡的,两人相争,把锅给弄破了”音乐形象淳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歌曲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演唱装饰很少,平实自然。第一部分唱爷爷挖回了泥鳅,全家十分高兴;第二部分表现两老争吵,语调诙谐生动。旋律以第一乐段的材料为基础,逐步衍化,音域也逐段向上扩展,层次清晰。乐段的结尾处多用衬腔,使歌曲更加生动,特别是最后摹仿铜锅被打破的声响,很有趣。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2、通过欣赏《天黑黑》,感受“童谣“这类民歌质朴、稚气的风格特点。3.在欣赏中进一步让学生接受我们国家丰富的
本文标题:冀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3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