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十节_桩西潜山油藏
第十节胜利油田庄西潜山油藏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东部的滨海地区,区域构造属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呈北—五号桩—孤东隆起带中段;西以大断层与呈子口凹陷起北坡相邻;北与呈北东高点以断层相接;东与五号桩隆起以断层相隔;南以大断层与桩西洼陷为界,勘探面积为150km2(图1-1)。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油田自1977年开始钻探,1979年桩82井下古生界地层试油获得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桩西下古生界潜山含油构造。1981年展开大规模勘探,到1995年10月已完钻探井、详探井66口,比较系统的分段取芯井10口,取芯进尺1723.31m,芯长1395.55m,岩世收获率80.98%(表1-1),采集分析化验样品2036块,进行了油层物性、岩矿分析、铸体薄化、压汞、电镜扫描待项工作。完钻井中钻穿古生界进入前震旦系花岗质麻岩井24口,钻入寒武系井16口,钻至奥陶系井25口。地震工作,二维地震测网600×600m,构造顶部达到300×300m,三维地震覆盖全区。自80年开始,到95年6月,下古生界先后试油64口井,获工业油流井45口,先后投入试采31口,累计采油285×104t,天然气3×108m3,水16.8×104m3。1986年计算控制含油面积59.6km2,地质储量21221×104t,预测含油面积5.3km2,地质储量1753×104t。表1-1桩西下古生界潜山系统取芯数据表序号井号层位井段m进尺m芯长m收获率%备注1桩古6O22-O213652-4025248.2658.2323.5分段连续取芯2桩古10O22-O213575.31-3596.0918.9311.2259.3连续取芯3桩古39∈-AnZ4333.32-4647.27108.0589.1682.5分段取芯4桩82-1O13796.32-3891.0594.3176.3681连续取芯5桩古10-11O223547.0-3848.50298.84279.1193.40取续取芯6桩古9-1O23-O224405.3-4680.06262.85253.0796.30连续取芯7桩古14-1∈334247.00-4431.00141.81124.0687.48分段取芯8桩古21O21-O13796.06-3934.2921.463.9516.8分段取芯9桩古37-1O22-∈223999.5-4243.24243.74234.0196.6连续取芯10桩古10-1O21-O13584.35-3869.87284.96266.7493.61连续取芯合计1723.311395.5580.98一、地层特征1、地层层序及特征桩西下古生界潜山地层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埋深3500—4600m,总厚度1000—3000m。下古生界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奥陶系中统八陡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下统治里—亮甲山组;寒武系上统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徐庄组、下统毛庄组、馒头组、府君山组;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其岩性、厚度及地层接触关系详见表2-1,附图1。下古生界地层系统属华北地台南部类型,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各井基本可以对比(附图2)。2、地层保存情况桩西下古生界潜山顶面地层保存不一。潜山东北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假整合于中奥陶统八陡组之上,下古生界地层保存完整;潜山中西部为中下侏罗统坊子组煤系不整合于下古生界不同层位之上(附图29)。界系统组代号八陡O23100-120中薄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泥岩间互层上马家沟O22300厚层块状的豹班灰岩夹薄层微晶白云岩,底部为泥质白云岩下马家沟O21250厚层块状的豹班灰岩夹薄层微晶白云岩,底部为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下统治里-亮甲山O1100-120厚层细—中晶白云岩含燧石结核凤山∈3380-100深灰色灰岩、结晶白云岩长山∈3240-60灰黄色泥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崮山∈3130-60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灰岩张夏∈22190-200灰色厚层块状鲕粒灰岩徐庄∈2130-40灰绿色页岩、紫灰色砂质页岩和灰岩毛庄∈1370-80灰紫色页岩、砂质页岩与灰岩互层馒头∈13150紫红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灰岩鲕粒灰岩、白云岩腐君山∈1130显微晶白云岩太古界AnZ花岗质麻岩中统地层厚度m岩性综述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表2-1桩西下古生界潜山地层简表下统奥陶系寒武系下古生界接触关系中统上统二、构造特征桩西下古生界潜山构造是一个大型逆掩断层推覆形成的推覆体,属于中生界燕山运动形成的推覆构造(附图1)。推覆体内部极其复杂,内部发育三条走向北西、向西南倾的逆断层,其东部断层为潜山构造的东界断层,中部逆断层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逆掩,上盘形成牵引背斜构造,下盘为倒转—挠曲—单斜构造,西部逆断层被后期断层复杂化,此外潜山北部还发育有一条走向东西向北倾的逆断层,这四条逆断层为中生界前形成。中新生代形成的下断层将桩西潜山切割成复杂的断块。桩西潜山内部发育的断层走向基本为北西、北西西向,这些断层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附图36),主要断层详见表2-2。根据断层切割潜山的高低,构造形态,地层保存情况将桩西潜山划分为四个区。东区,中部逆断层以东地区,下古生界地层保存较全,普遍具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下古生界地层埋藏深度为4000—4600m,构造为向东、及东北倾的挠曲—单斜构造。中区,位于潜山中部,属中部逆断层上盘牵引背斜部位,埋藏深度为3500—3800m,潜山顶面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表2-2主断层断层要素表钻遇井井号断层性质倾向走向倾角(°)落差(m)延伸长度(km)ZG32、21-1、6、17、13、31、39、11、13-3、24、10-11、10-3、6桩82-1、新桩古3逆断层WSNW20-4050-50010ZG35、37-1逆断层WSNW25±400-5006ZG45、16、18、17、21-1、31、11、28、26正断层NW-WSNE-NW35-45200-3509ZG19、13-2正断层ESNE65±250-600>5ZG39、21正断层SEW60400-6002ZG45、18、18-1、21-1正断层EWNE50300-5005ZG37-1、22、43、25、10-3、10-6、8、10-19、23、6正断层SEW45220-900>7西区,位于西部逆断层的上、下盘所涉及的地区,构造形态极其复杂,潜山顶面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其东部具有部分下奥陶统。北区,位于桩古21—18井以北地区,构造形态为断层切割形成的复杂断块。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有三期大的构造运动叠加在桩西下古生界潜山上(附图37)。1、印支构造运动期—发生抬斜褶皱逆断运动。2、燕山构造运动期—产生推覆正断运动。3、喜山构造运动期—正断裂活动。三、储层特征(一)、储集层划分及储层平面展布1.储层与非储层界限的确定⑴.泥质含量高的非储层桩西下古生界潜山碳酸盐岩泥质含量是有差别的,泥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储集空间的发育,通过桩西潜山10口取芯井的资料,结合试油、试采、测井资料分析确定,泥质含量高的非储层:岩芯分析泥质含量>12%;中了孔隙度小于等于零,深测向电阴率大于2000欧姆·米。⑵.致密碳酸盐岩非储层碳酸盐岩的油层物性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具备储集能力,找出含油与不含油的物性界限,可作为划分储层与非储层的标准。通过白云岩与灰岩孔隙度正递累计曲线(图5—1,图5—2),确定桩西下古生界潜山灰岩最低含油孔隙度为1.0,白云岩最低含油孔隙度为2.3,综合试油试采及钻井资料确定灰岩与白云岩的最低含油孔隙度为1.0和2.0。孔隙喉道下限通过9口井25块压汞资料处理后做孔喉半径r与K/ф关系曲线(图5—3)。从图上可以看出在职干部块不含同的样品中有6块样品处于孔喉半径小于0.2цm,K/ф小于0.1的范围内,占总样品数的75%,因此确定孔喉半径下限为0.2цm,K/ф为0.1。2.储集层分类桩西下古生界潜山碳酸盐岩,除泥岩、泥质碳酸盐岩、致密碳酸盐岩不具备储集性能,含油性比较差为非储层外,其余均具一定的储集性能,根据钻井、岩芯、试油、测井等资料将储层分为三类(表5—1)。Ⅰ类储层缝洞复合层岩性为隐晶灰岩,测井解释中子孔隙度大于8%,泥质含量小于12%。深侧向电阴率小于600欧姆米,声波测井呈现高值或有跳跃现象,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放空、漏失及良好的油气显示,试油产量较高,一般大于500t/d。Ⅱ类储层孔隙裂缝层岩性以白云岩和微细晶白云岩为主,测井解释泥质含量小于12%,中子孔隙度大于3%,深侧向电阻率大于600小于1200欧姆米。钻井录井过程中一般能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声波曲线呈较高值和跳跃现象,试油产量中等,一般100t/d左右。Ⅲ类储层微缝、微孔层岩性主要为隐晶灰岩、豹斑灰岩,测井解释泥质含量大于12%,中子孔隙度白云岩大于2%,灰岩孔隙度大于1%,深侧向电阻率大于1200小于2000欧姆米,录井显示多为荧光,个别层有产油能力,一般不能获得工业油流。表5—1储层分类表类别名称主要岩性测井叁数Vsh(%)фCNL(%)Rd(欧姆·米)非储层致密层泥质云岩泥质灰岩>12≤0>2000储层Ⅰ缝洞复合层隐晶灰岩<12>8≤600Ⅱ孔隙裂缝层豹皮灰岩微细晶白云岩<12>3600<Rd≤1200Ⅲ微缝、微孔层隐晶灰岩白云岩<12≥1≥21200<Rd<20003.储集层平面展布⑴、储集层平面展布方法桩西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展布采用Ⅰ+Ⅱ类储层加权厚度百分比方法。采用储层加权厚度百分比图比以往描述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分布的方法更具有优越性。①揭厚百分比图只能表示已揭示地层储层发育程度的好坏,而加权厚度百分比则能表示相应层位整个层段储层的发育状况。②Ⅰ+Ⅱ类百分比图虽能描述该区储层发育厚度的多少,但由于Ⅰ类储层与Ⅱ类储层储集能力的不同而具有局限性;加权厚度百分比则依据Ⅰ类与Ⅱ类储层储集能力的差异,将Ⅰ类储层校正到Ⅱ类储层,更能反映该区储集能力的高低与强弱。③该图虽只反映单位厚度内储集能力的高低而不能反映储层厚度的大小,但与地层厚度等值线图综合利用就可以反映储层厚度的大小,而储层等厚则只能反该储层厚度的多少。④考虑到Ⅲ类储层储集能力很差,因此平面展布未考虑Ⅲ类储层。⑤Ⅰ+Ⅱ类储层加权百分比更有利于储量计算。⑵、Ⅰ+Ⅱ类储层加权厚度晨分比图平面展布的原则①根据单储系数的差异将Ⅰ类厚度校正到Ⅱ类厚度,根据桩西潜山Ⅰ类储层单储系数约Ⅱ类储层的3倍,因此百分比为Ⅰ类厚度·3+Ⅱ类厚/地层厚度。②该层段所钻遇井如有未钻穿或地层断缺,则只把该井的储层百分比做为参考值。③在同一构造区块内,溶蚀程度、裂缝发育程度的不同导致储层百分比平面上的差异,其差异的多少根据同一区块内不同岩溶裂缝发育带之间井的储层百分比差值来计算。④以裂缝发育程度图和岩溶发育平面图为基础,充分利用各井储层百分比的结果进行平面展布。⑤考虑岩性的影响因素,即非渗透层的岩溶与裂缝是不发育的。张夏组,府群山组—前震旦系储层资料较少,因而未对其储层分布进行平面展布,仅对八陡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治里—亮甲山—凤山组进行了平面展布。3、储层平面展布结果八陡组:储层厚度加权百分比值大于10%分布于桩古8、36井附近,42井以北断层两侧地区,34井东南侧断层两侧,桩古9、9-22井附近断层两侧,16井以北地区,八陡组整体上西北部较东南要好(附图49)。上马家沟组:储层厚度加权百分比大于10%分布于桩古10-11,24井西侧、桩古6井附近,桩古9井西北方向断层两侧,老30井附近地区,桩古7井西南方向,桩古19井附近断层两侧,桩古18、18-1井附近断层两侧,其中桩古10块储层加权厚度百分比最高(附图48、50)。下马家沟组:储层厚度加权百分比大于10%分布在桩古10、15井井区,26井以南,27、14、39、21块,30井西南方向,13-2、13-1、13井西侧,桩古13-2南部断层两侧,桩古10、21块储层加权厚度百分比最高(附图51)。治里—亮甲山组~凤山组:储层加权厚度百分比大于10%分布于桩古10-3、6井附近地区,桩古10块、37-1块大部分地区
本文标题:第十节_桩西潜山油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