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1市(州)小学学科分类C4∣小学综合-小学综合教育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__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完成期限2年填表日期2012年3月28日2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3月修订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一、本人自愿申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认可所填写的《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遵守《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7.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研究成果发表时在醒目位置标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10.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申请者(签章):____2012年3月28日3填表说明1.请使用计算机如实、准确、完整填写本表各项内容。2.本表报送一式两份,其中1份原件,1份复印件,A4纸张,于左侧装订成册。3.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4.学科分类: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请按指定代号和名称选项填写,限报1项。跨学科的课题,请选为主的一个学科填写。例如:E1∣中学文科-语文J∣高校A学前教育,B小学学科(B1语、B2数、B3外、B4音体美),C小学综合(C1信息技术、C2心理健康、C3教育管理、C4小学综合教育等),D中学理科(D1数、D2理、D3化、D4生、D5音体美),E中学文科(E1语、E2外、E3政治、E4地理、E5历史),F中学综合(F1信息技术、F2心理健康、F3教育管理、F4中学综合教育等)J高校5.课题负责人:指真正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的研究者。不能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并不能参与其他人申报的课题。在研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4.课题完成期限:规定为2-3年。请根据课题大小选择。6.工作单位和通讯地址:工作单位按单位公章全称填写,地址要准确并填写邮政编码。8.课题参与成员:指真正参加本课题实质性研究工作者,不含课题负责人,不能空挂名,并按承担研究任务的多少排序,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人员。最多不得超过15人。9.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10、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联系方式办公地址:兰州市广场南路51号14楼邮政编码:730000联系电话:0931-8960788电子信箱:xiaohngma4141@sina.com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二年三月4一、负责人及研究人员情况课题名称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学科分类C4小学综合教育课题负责人最后学历本科性别民族汉出生年月行政职务校长专业职称中教高级研究专长少儿教育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手机号码主要参加者序号姓名(最多15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专长学历工作单位1男小学教育专科金山小学2女小学教育本科金山小学3女小学教育专科金山小学4女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金山小学56789111213预期的主要研究成果CA专著B译著C研究报告D论文E实验报告F工具书G电脑软件H其他预计完成时间2012年7月15日——2014年1月1日二、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取得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成果名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5三、预期研究成果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项)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12012.05.01-2012.09.30课题准备阶段形成书面材料22012.10.01-2013.07.15课题实施阶段形成书面材料32013.07.16-2014.01.01课题总结阶段形成书面材料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和系列研究论文)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12014.01.01甘肃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书面调查报告四、课题设计论证(限2000字内)6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一、概念的界定城市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对城市流动人口(一般指在本地暂居一、二年)学龄儿童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以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学习现状,分析其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形成一系列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二、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关于流动人口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的领域涉及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流动人口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从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对于随后出现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学界的研究则较为滞后,大多是依据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最初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事实的总体性调查和现象的一般性说明等初步的探索和研究阶段,缺乏对现象的具体化、细化的研究,以及相应的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2000年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尤其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和政府关注的主要议题,而且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研究方向、内容和深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番回顾和梳理,这样才能有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三、研究的内容1、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2、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档案;3、构建我校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学籍管理模式;4、探寻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本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研究的思路、方法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学生的谈话、观察、家访、问卷、填表统计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查,摄取大量的信息,为进一步设定研究策略打下基础。7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基本特征。我们综合各种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在本地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综观其家庭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学习条件差。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学生固有的学习条件严重滞后,必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2)家教方法缺乏。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一家庭“文化沙漠”现象波及到孩子身上。这类家庭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思想上重视子女学习但无方法。他们从自身由于缺乏知识而造成社会地位低下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寄希望于孩子,渴求子女发奋苦读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往往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无指导方法或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或一暴十寒。表现为:知识传授采用注入式、压服式,缺少说教,谈话时态度蛮横,缺少正面鼓励,孩子犯错时动辄加以体罚,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二是既不重视又无方法。这类家长,老师最为头痛。这些家长大多自身文化素质处于最低层,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不参加,上门家访无人,教师很难与其取得联系、沟通。失去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3)成长关注贫乏。家庭环境差,流动人口多为打工,劳动时间长,家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之流动人口群居现象普遍,造成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相处环境差,因而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身心等了解严重缺乏。(4)精神生活枯燥。家庭的低收入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贫乏,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前提,也就很难创造愉悦的精神生活。没有课外读物,没有智力玩具,没有琴棋书画,没有电脑网络、电视、卡拉OK等,在如此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下生活的儿童其精神生活世界如同一片荒漠。再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品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力。衣冠不整、聚众赌博、打架骂人、满口粗话脏话、极个别小偷小摸等,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对原本缺少正面教育精神食粮的流动学生8来说其精神损害就更大。2、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1)学习基础较差。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来自穷乡僻壤,在当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之教材有差异,流动性较大,受教育时间不够,缺乏教育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造成知识基础的薄弱。(2)学习习惯不良。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由家庭的频繁流动所造成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经常拖欠,且书写潦草,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3)学习方法不当。自学能力差,不会按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支配自已的时间,更不能作好课堂笔记和课后读书笔记。碰到学习上的疑惑,不懂得请教老师和学生。(4)年龄和所读年级不相配。据调查,流入本校的1—3年级学生中,如果按本地6周岁入学推算,有45%的学生年龄都不符合相应的年级段,年龄偏大。(5)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流动人口子女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少,他们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生所无法企及的。(6)有较好的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他们每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为了生存,本能地主动接近人,无意中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本地学生所不如的。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途径。①、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
本文标题: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