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以及教育策略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以及教育策略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中心小学张国佩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工流动日益频繁,嘉兴洪合镇特定的经济环境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人口子女。安排他们插入本地的学校接受同等教育已是形势所需。但相当部分的流动学生却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而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为了育好一代新人,我们开展了省级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心理现状及其教育策励》的研究,对在校的流动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发现流动学生的思想道德较普遍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四大教育策略9条措施,使我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有较大的改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一、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针对学校实际,我们从中心小学三—六年级中,随机抽取179名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见下表:序号学生个性行为的问题占调查学生数的百分比1回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26%2放学路上经常玩耍52%3在平时与同学有打架骂人的48%4有私拿同学东西行为的学生21%5把教室内的公物当作玩具玩耍41%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33%7认为同学看不起他的38%8被人说了坏话立即采取报复行为22.9%9看到同学打架喊“加油”60%10和同学在一起认为自己是多余的24%11对学习没有信心的25.1%12校外玩耍损坏他人财物59.8%13要求得不到满足经常采用:哭闹10%序号附:家庭环境的问题占调查学生数的百分比1家庭租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56.4%2父母月收入不足千元56.4%3父母经常干活到晚上10—12点46.9%4父母文化程度小学、文盲35.2%5父母重男轻女45%6随时准备流动的家庭76.5%7父母希望子女考上大学75.4%8犯了错误父母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42.6%9父母工作中充当小帮手84.9%仔细分析上表,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1、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调查显示,从家庭物质条件来看,与流动人口收入贫富不均的状况相联系,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56.4%;居住条件也非常差,有56.4%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到30平方米,好些家庭子女连预习课文、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流动人口在洪合的工作也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有46.9%的学生家长要到晚上10—12点下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在我们与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52%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出现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一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调查显示有42.6%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但对孩子的期望值却偏高,过高的要求无形中成了流动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2、社会问题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存在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状况。流动人口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为当地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洪合镇上的经济以羊毛衫为主,个体老板较多,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只重金钱、不重思想的地方比比皆是。家长的观念势必影响到自己子女待人处世的态度,这使得本地学生中也存在着歧视外来学生的情况。再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较明显。刚到校时,他们由于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常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并表现出不信任任何人的倾向。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38%的同学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有22.9%的同学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别人批评或冒犯他时,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他们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障碍。3、学习环境的不稳定性造成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由于流动性大,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本地学生差,致使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学习、生活上态度较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如调查显示:有25.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33%的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6%的学生出现过回家作业不完成现象(实际可能还要高得多);有52%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这当然与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二、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现状,我们着重从改变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注重激励和引导,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一)关注流动学生的就学机制,加强教育管理,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公平。“义务教育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教育,主要由国家办的公立学校来实施,而公立学校的经费又主要来自纳税人。因此,义务教育一定要强调教育的公平”。让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流入地学校,与本地孩子一起就学,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作为学校,我们则需从操作层面上来体现这种公平性。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流动学生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首先统一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认识,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平等的教育观。我们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来校的外地学生:凡是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不管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让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2、资助贫困学生,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待遇。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相当贫困,条件相当艰苦,其子女正在失学的边缘徘徊。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应有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问题学生——以后就可能是问题青年——影响今后的社会稳定(洪合镇外来民工集聚区社会治安问题极其严重)。为此学校与镇民政办联手成立了“洪合镇爱心助学基金会”。我校2001学年资助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资金16180元,受益人数134人;2002学年资助21500元,受益人数在172人次;2003学年资助26500元,受益246人次。有效地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爱心的奉献能有效地化解流动人口子女对本地学校、本地师生的抵触心理,为今后社会稳定打好教育基础。3、及时了解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进行个案跟踪,便于因材施教。组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对流动人口子女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调查,并依据学生的道德状况进行统计、分类;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建立“在校流动人口子女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对个别特殊的流动学生(一般是流动人口子女中的问题学生、或虽成绩优秀但存在某种问题倾向性的学生),每班确定3~5人进行个案跟踪,有针对性地施展教育。(二)关注流动学生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由于流动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让他们安心在校学习。1、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爱心网络,给流动学生以集体的温暖。“大量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人格”。近两年来,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骨干队员与流动学生结对子、交朋友的“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在学习上帮助,从各个方面帮助流动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不但自己行,帮助他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的信念,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2、以“知心姐姐”信箱为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知心姐姐”心理交流专栏,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经常与流动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学生中“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三)关注流动学生的学习自信,用激励促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是“旨在使学习有困难学生获得成功的一种教育”。他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改使这变成现实。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38%的流动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或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发掘他们的优点,以成功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1、实施“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期盼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对于流动学生来说更为迫切。我们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努力地学习,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施“表扬金卡”的激励机制是我们激励成功的主要措施之一。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流动学生群体,捕捉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把闪光点记录在卡上,并让学生带回家,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倡导“我能行”的教育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流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能行”教育模式,重在创设“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特别要教育学生敢于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既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又不失信心。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为此,在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举办“流动学生”个性特长展示会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的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流动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学校精心组织参加了洪合镇首届“歌颂第二故乡”大型文艺汇演,我校的流动学生唱了主角,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奖项。同时,我们还通过“树典型、学榜样”活动,发现流动学生中的特长生,以榜样的力量促使流动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激发流动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四)关注流动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形成“人”的“轮廓”的关键期。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小学教育是为“人”打基础的教育,要把握时机,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当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关注到流动学生群体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把他们作为我们学校的普通学生来接受了,我们已经把他们作为学校的主人了。于是我们就——1、让流动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我能行”“八不准”行为规范教育签名系列活动及“星级行为规
本文标题: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以及教育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7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