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院系:教育学院专业:学前教育班级:11级1班姓名:白承婧学号:1118125048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一、选题缘由1、动画片将声像完美结合、画面直观生动、语言简单明了、配乐优美动听、故事性强、深受儿童的喜爱。由于儿童好模仿,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时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观看动画片,可以了解社会角色、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但也有不利影响,如由于知识经验不丰富而误解动画片所传达的信息,甚至会因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笔者认为探讨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积极影响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2、今天的儿童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倍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一句话,那就是:让你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是我们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常常听到老师或家长抱怨,说某某小朋友爱打架、某某小朋友爱说谎、某某小朋友拿走了幼儿园漂亮的玩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影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动画片也日益成为其中一个因素。由此可见,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观看有利于其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动画片是我们应该关注并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目的、意义(一)研究目的1、探明该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会产生哪些社会性行为影响以及老师和家长的应对措施。2、分析这些社会性行为影响和老师家长应对措施中存在的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给老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正确的观看环境,促进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国内有关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尚不多见,虽然有学者研究了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随年龄发展的特点,还有反社会性行为的相关研究,但针对个案如何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积极影响的建议尚有不足,还有待于研究。本研究以某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观察记录、访谈为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该领域相关方面的个案研究。2、现实意义动画片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幼儿的健康、认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的许多动作、行为都是幼儿模仿的对像。通过本研究,期望探讨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父母、教师对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指导方法,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积极影响。以上是笔者从两方面阐述的关于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影响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儿童正确观看动画片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要求,更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三、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学者大致从两个视角对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1)亲社会视角的研究榜样作用能够促进亲社会习惯的培养。Grusec(1975)指出,观察了友善榜样行为的儿童比那些观察了自私榜样行为的儿童在以后的表现中更加慷慨,甚至到两三个月以后的测试结果依然如此。在此基础上,纽约州立大学的JoyceN.Sprafkin等人研究了电视中的亲社会榜样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影响。在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Iannotti(1978),用角色扮演以及角色改变的方法研究了6岁和9岁儿童的捐赠行为。Kameye(1967)和Elder(1982)分别研究了角色扮演对幼儿和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在跨文化研究方面,Nimala和Sunita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通过对72对中国和印度的儿童的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分享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观看那些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和体现集体主义的节目对孩子提供的帮助显著多于那些观看中性电视节目的孩子。(2)反社会视角的研究Kenneth(肯尼斯)D.Gadow等人在1987年在两个单独的研究中,让学龄前情绪障碍儿童观看攻击性和控制性的动画片。用直接观察他们在教师中行为的方法去评价动画片对他们的行为影响。一个情绪障碍儿童班级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媒介影响的存在。然而在实验二的两个班级中,清晰地表明儿童在母体反应性的模式,在观看完攻击性和控制性的动画片之后,儿童的非身体攻击的水平提高了。KristenM.Ppeters等人在2002年研究发现幼儿在电视节目中,尤其是动画片中看到的暴力行为,对他们暴力行为倾向的影响比我们目前认为的要小。这项研究批判地检测了动画片中暴力对儿童道德理解力和行为的影响,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使儿童教育者和家长能对看哪些电视节目对儿童有潜在的危害做出好的决定。因此,笔者认为让学龄前儿童观看攻击性和控制性的动画片,不利于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二)国内研究(1)亲社会视角的研究郑键成、潘洁(1990)将儿童置于冲突情境中:将儿童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其他儿童玩儿或吃,结果发现亲社会行为直到幼儿园大班时才开始出现。廖凤林等人用情境实验法以及问卷法,研究了幼儿的助人观念和行为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幼儿对于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助人行为的发展没有差异。李丹,程赟对幼儿在园和在家的亲社会行为做了比较研究。以自尊、友谊、分享、自控、合作、帮助、关心、他尊八类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由此可见,亲社会行为受环境、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中班儿童最常表现出的是合作和自尊行为,友谊、自控、他尊较少,最少的是关心行为。(2)反社会视角的研究张耀庭《试论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动画片对儿童品德形成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动画片的故事情节过于理想化,将人物的外貌与品德联系在一起。英俊、潇洒的王子;美丽、可爱的公主;面目凶恶的巫婆。华南师范大学冯夏婷指出“很多家长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担心自己的孩子从中受到不良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心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孩子是可以从中受益的。”由此可见,一些动画片导致儿童以貌取人,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四、理论基础(一)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lbertBandura)(1974)对观察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同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有研究也表明,即使榜样是一些卡通人物,儿童也会模仿所看电影片断中的榜样行为。(二)认识发展理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主要论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他认为儿童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不同,认知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之前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在第一阶段儿童只能感知光和运动,在第二阶段后期儿童开始有认知能力,有信号接收,并且爱模仿周围人或物,直至最后阶段其认知水平已基本达到成人的思维水平。动画片中生动的故事内容、鲜明的色彩以及动画人物夸张有趣的表演,适合了儿童在第2、3、4几个阶段成长过程中幼儿审美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同时,儿童在观赏动画片的过程中是一个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自我认知及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会受到动画片的影响。五、概念界定(一)动画片动画片,也称“卡通片”(cartoon),是以绘画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把人和物的动作一张张绘成图画,然后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逐一拍下,通过连续放映而成活动的影像。通常以夸张、有趣、优美、抒情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深受儿童观众欢迎和喜爱。动画片是一门幻想艺术,单纯明快,变化多端,极富表现力,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动画片中的人物具有广泛的影响,如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上,日本的铁臂阿童木、一休,中国的孙悟空,哪吒等。(二)社会性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事、对物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反应。(三)儿童社会性行为儿童的社会性行为通常是指儿童在自己的生物特征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需要、态度、价值观念、行为等心理特征的综合[2]。六、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相关研究,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构架和创新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准备。2、观察法:笔者以实习者身份进入幼儿园,现场观察该幼儿的日常活动,在正式观察开始之前,会对幼儿的资料进行简单的了解,然后开始有重点的幼儿在园的表现,重点观察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以及老师的应对措施。3、访谈法:在观察该幼儿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访谈提纲,通过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该幼儿平常在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动画片以及他看完动画片之后都会产生哪些社会性行为,家长如何应对。七、研究创新之处及重点和难点(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1、就研究内容来说,国内对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很少,本研究尝试结合家长和老师提出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积极影响的建议。2、就研究过程来说,笔者以实习者的身份进入幼儿园,利用实习之便,有重点有侧重的观察研究幼儿,与以往研究相比,第一手资料更加丰富,更增加了研究的可信度。(二)研究重点对动画片对该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三)研究难点1.国内对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很少,可借鉴的资料较少;2.对该幼儿的观察,可能会受某些客观因素影响。八、研究计划1、理论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搜集和阅读文献资料,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表和访谈提纲。2、分析整理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结合相关理论对观察表、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3、论文撰写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结合文献资料、访谈及观察结果撰写论文。4、论文完善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加以完善。九、论文结构第一部分:儿童个案的基本情况与儿童社会性行为描述第二部分:儿童个案在幼儿园和家通过看动画片产生的典型行为及老师和家长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对儿童个案社会性行为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促进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积极影响的建议参考文献[1]董芳静,李婧.手机动漫:数字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传媒,2007(6)[2]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段成静,路晨.大众媒介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57.[4]陈伙平,吴振东.试论儿童电视美术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向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40.[5]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155.[6]王玉美.电视与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2):68.[7]路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BanduraA.Socialcongnitivetheory.In:VastaR,ed.AnnalsofChildDevelopmentv.6.Greenwich,CT:JaiPress,1989[9]索尔索﹠麦克林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周义斌郑亚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176-179[10]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665—666[11]施燕,韩春红.
本文标题:白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7205 .html